当车企都开始「全民智驾」,内卷才真正开始

为步说车 2025-03-29 09:34:19

“十万块的车,居然也敢说自己带‘自动驾驶'?” 朋友最近想换辆代步车,看中了一款十万出头的国产SUV,配置单上赫然写着“L2级智能驾驶辅助系统”,销售更是眉飞色舞地介绍其“自动驾驶”功能如何强大。朋友将信将疑,转头问我这个“汽车爱好者”的意见。我笑了笑,告诉他:“现在宣传的‘自动驾驶',水分可大着呢!”

这并非个例。走进各大车展,几乎每个展台都在高喊“智能化”,恨不得把自家车包装成科幻电影里的未来座驾。从几万块的微型车到百万级的豪华轿车,都恨不得给自己贴上“智能驾驶”的标签。然而,这背后究竟是技术的革新,还是营销的噱头?“全民智驾”的时代真的到来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扒开“智驾”这层华丽的外衣,看看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如今,车企在智驾上的投入堪称天量,根据盖世汽车的数据,2022年智能驾驶研发占车企总支出的38%,仅次于电池,成为第二大成本项。就连一向以成本控制著称的比亚迪,也在财报中披露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了42%。巨额投入的背后,自然是希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价格战的硝烟逐渐散去,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下降,智能化体验便成了新的战场。

车企们纷纷将自研智驾视为“续命符”。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的硬件成本据说控制在4000元左右,远低于同类方案,这使得比亚迪能够在7-30万的全系车型中普及智驾功能。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依赖供应商的合资品牌,采购一套第三方智驾方案的成本高达两三万元,导致许多车型无法标配,进一步拉大了与自主品牌的差距。长安、吉利等传统车企也纷纷走上了自研之路,试图打破成本壁垒。

然而,自研之路并非坦途。技术路线的选择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纯视觉方案和激光雷达方案是两大主流方向。特斯拉是纯视觉方案的坚定拥护者,其FSD系统通过纯视觉实现了NOA功能,硬件成本控制在3500元左右。比亚迪也选择了纯视觉方案,并强调“车路云”协同的重要性。纯视觉方案的优势在于成本低、OTA迭代速度快,但其在复杂场景下的识别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而以“蔚小理”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则更倾向于激光雷达方案。他们认为激光雷达能够提供更精准的感知能力,尤其在夜间、雨雾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相比纯视觉方案更具优势。一些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已经可以精准识别锥桶等临时障碍物。当然,激光雷达方案的成本更高,如何降低成本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虽然激光雷达的成本在不断下降,但搭载多颗激光雷达的车型成本仍然居高不下。

技术路线之争的背后,是成本、安全和用户体验的博弈。哪种方案最终胜出,目前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技术竞赛将推动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在“全民智驾”的浪潮下,也出现了一些乱象。一些车企为了抢占市场,过度宣传自家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甚至玩起了“文字游戏”。例如,一些车型号称“全系标配高阶智驾”,但实际上只支持高速NOA功能。还有一些车型在交付后迟迟未能推送承诺的城市NOA功能,被用户戏称为“期货车”。更有甚者,由于硬件选择不当,导致后期升级受限,用户体验大打折扣。乘联会的数据显示,32%的智驾投诉源于“宣传功能未兑现”。

这种“技术预支”的现象,本质上是标准缺失下的概念炒作。正如华为余承东所言,将基础的驾驶辅助功能包装成高阶智驾,是一种误导消费者的行为。真正的“全民智驾”不应是营销的狂欢,而应是技术的沉淀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那么,真正的“全民智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智驾系统必须经过大量的实测和验证,确保其在各种场景下的可靠性。奇瑞的“猎鹰智驾”历经45亿公里的真实路测和10亿公里的数字仿真,正是对安全的重视。其次,智驾系统应该能够适应中国的复杂路况。吉利“千里浩瀚”智驾系统针对国内特色场景进行了优化,能够识别三轮车横穿、处理潮汐车道等复杂情况,展现了本土化创新的重要性。最后,智驾系统应该不断学习和进化。比亚迪构建的“车端感知-云端训练-数据反哺”闭环,每天新增2000万公里学习数据,正是为了不断提升智驾系统的性能。

除了技术上的进步,政策法规的完善也至关重要。目前,国内的智能驾驶相关法规还在不断完善中,例如责任划分、数据安全等方面还有待明确。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障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全民智驾”的到来,不仅需要车企的努力,也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芯片厂商、传感器供应商、地图服务商等都需要共同努力,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智能驾驶生态。同时,消费者也需要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不要被过度宣传所迷惑。

展望未来,“全民智驾”的时代终将到来。届时,我们的汽车将变得更加智能、安全和便捷。就像王传福所说的那样,“智驾不应是奢侈品,而应成为每个家庭的出行标配”。  而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车企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用户体验,而不是沉迷于营销噱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迎来“全民智驾”的春天。

朋友听完我的解释,终于明白了“自动驾驶”的真相,也更加谨慎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车型。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成熟,消费者最终会选择那些真正有实力、真正为用户着想的车企。而那些虚张声势、玩弄概念的“玩家”,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

0 阅读:8

为步说车

简介:为步说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