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训的“12岁退役”,是指中国的精英青少年球员,到了中学阶段(基本上是12岁以后),就不再以向更高平台冲击为踢球的目标,不再追求一步一步往上踢,转变为以兴趣爱好为主,最好的就是踢踢校园足球。
其实,这个现象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很容易理解也合情合理。
在中国,职业足球不是一项好的职业(虽然是金字塔尖的职业),以踢职业为目标,成功的机率太小。
绝大多数中国孩子成长的路径,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分流,到大学再分流一波,然后进入社会从事各行各业。而这基础,就是校园的文化学习(直白说就是应试——中考和高考)
足球和文化学习(应试)一定是矛盾的(个例除外),真正在足球上要有所追求要精益求精,一定要花时间花精力刻苦训练以及参加各种比赛。一名学生运动员,每天花几小时做和训练相关的工作,学习时间也自然比普通学生少几小时。世界是公平的,凭什么你花的时间精力比别人少这么多,你文化考试的分数又能和别人竞争呢?你是天才吗?
而之前很多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其实并不是他们从事体育训练和比赛没有影响文化学习正常考入了大学,而是因他们有体育特长学校进行了特招,高考分数可以比正常低很多入学。
而如果大学不再对高水平运动员特招,可以想象,中国足球青训“12岁退役”现象会更加严重。因为人是聪明的,总会趋利避害,做对自己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日本、欧洲、南美、非洲等足球强国的青训,不存在这样的现象呢?因为他们的社会发展阶段以及足球文化和我们不同
首先,这些国家是具备足球文化的,特别是南美和欧洲,足球文化深入国民的骨髓,加上职业足球发达,孩子从小就热爱踢球,长大一直与足球为伴,并影响到下一代。
其次,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他们很多孩子可以一直踢下去:
1、欧洲和日本,是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一个孩子踢球,按照规律是大多数人无法踢上职业的,在这些国家,踢不上职业无所谓,考不上大学也没关系,他们依然可以和大多数经历了完整教育体系的青年一样找到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边工作边踢球(作为爱好)。并且,这些国家的业余足球体系完善,踢不了职业,边工作边踢业余足球,也是很好的生活方式。
2、南美非洲这样的国家,经济落后一些,贫民较多,在足球文化的熏陶下,足球是改变命运的职业,驱动了很多特别是贫困孩子去踢球。踢得出来光宗耀祖,踢不出来也和大多数不踢球得孩子一样。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极度热爱足球的,热爱,带来行动。
恰恰是处于中间的中国社会,没有那样的足球土壤,踢球既很难改变普通人的命运,又会影响前途,只能作为一个普通的爱好。
只有走精英化,让真正有天赋有能力热爱足球的孩子具有很好的资源,在足球道路上义无反顾去冲击,去赢得匹配他们努力的成就,成为榜样,形成我们的足球文化,配合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保障的发展,才会有更多真正想踢球愿意花时间精力踢球的孩子,再结合不断完善的职业-业余竞赛体系以及相关的足球产业,“12岁退役”现象才可能慢慢不再被人提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