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这四个字的分量越来越重。
尤其是在一些曾经被认为是“高精尖”的领域,中国正在强势崛起,甚至弯道超车。

造船业,这个古老而现代的产业,就是最好的例证。
谁曾想到,短短几十年,中国就从一个造船弱国一跃成为世界领头羊,甚至让老牌强国韩国也感到压力山大。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与造船业的渊源颇深。
早在600多年前的明朝,郑和就率领着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足迹遍布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时的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舰队,其造船技术更是领先全球。

郑和宝船的排水量超过千吨,船体巨大,结构复杂,这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
这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也为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间来到19世纪中期,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为了自强求存,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起步。

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造船业的潜力不容小觑。
与中国不同,韩国的造船业起步较晚,却发展迅速。
上世纪70年代,在全球产业转移和美国的大力扶持下,韩国造船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美国不仅将生产线转移到韩国,还提供了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帮助韩国快速提升造船能力。
此外,韩国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也促进了其对航运和造船业的需求。
为了保障出口产品的运输,韩国必须拥有强大的造船能力。
现代重工、三星重工、大宇造船海洋等韩国造船巨头迅速崛起,在全球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

短短十年时间,韩国就从一个造船业的后来者,变成了世界造船强国,其发展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现如今,韩国有7座造船厂的年产能在百万吨以上,分别是:
三星重工巨济造船厂、韩华海洋玉浦造船厂、现代重工蔚山造船厂、
现代三湖重工灵岩造船厂、现代尾浦造船厂、韩进影岛造船厂、大鲜釜山造船厂。
面对韩国的强势崛起,中国并没有选择退缩,而是积极调整战略,迎头赶上。
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引导造船业的发展方向,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动造船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船舶集团的成立,就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
通过整合资源,中国船舶集团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企业,其规模和实力都远超韩国的竞争对手。

此外,中国还充分发挥了区域集聚效应,形成了多个造船产业集群。
江苏、上海、辽宁、浙江、山东等沿海省份,依托各自的优势,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造船产业。
到目前,全国仍有200多家造船厂,其中大型造船厂有约50家,中型造船厂有约100家,小型造船厂有约50家,主要分别在江苏、上海、辽宁、浙江、山东五省市,每年的造船完工量占到全国的9成以上。

尤其是江苏,其造船完工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造船大省”。
在造船领域,LNG船、航母和豪华邮轮被誉为“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代表着最高的造船技术水平。

长期以来,这些高端船舶的建造技术一直被少数发达国家垄断。
然而,中国船企并没有被技术壁垒吓倒,而是迎难而上,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在LNG船领域,沪东中华等中国船企率先实现了技术突破,打破了韩国的长期垄断。

如今,中国LNG船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成为了全球LNG船建造的重要力量。
在航母建造领域,中国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辽宁舰的改装,到山东舰的自主建造,再到福建舰的下水,中国航母的建造技术不断进步,有力地提升了国家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而“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建造,更是标志着中国在豪华邮轮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成为了全球第五个能够建造大型豪华邮轮的国家。

“爱达·魔都号”的建造难度极高,其零部件数量高达2500万个,电缆总长度超过4000公里,堪称一座“移动的海上城市”。
这艘巨轮的诞生,不仅展现了中国造船业的强大实力,也彰显了中国制造的无限可能。

从LNG船到航母,再到豪华邮轮,中国造船业一步一个脚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堡垒,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除此之外,我们中国还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建造一艘大型船舶,需要数百家配套企业的协同配合,涉及上百万个零部件。
在其他国家,协调如此复杂的产业链可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在中国,这却可以高效地完成。

这意味着,在中国建造一艘船舶,可以找到所有需要的零部件和配套服务,无需依赖其他国家。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能有效控制风险,保障生产进度。

庞大的市场需求,为中国造船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而完整的工业体系,则为造船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正是这种强大的产业链优势,使得中国造船企业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建造船舶,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说起竞争,大家都知道,在全球造船市场上,中国和韩国一直是主要的竞争对手。
过去,韩国凭借技术优势和政府支持,在造船业占据领先地位。
然而,近年来,中国造船业发展迅猛,逐渐超越了韩国。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中国造船业的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已经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
2023年,中国造船完工量占全球总量的50.2%,新接订单量占66.6%,手持订单量占55%。

所有指标都实现了兩位数增长,并且份额首次全部超过50%。
与此同时,韩国的造船业却面临着订单减少、利润下滑的困境。
曾经占据世界十大造船厂多数席位的韩国企业,如今也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巨大压力。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4年我国造船业三大评价指标所取得的成绩如下:
-造船完工量:481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3.8%,占全球总量的55.7%。
-新接订单量:1130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8.8%,占全球总量的74.1%。
-手持订单量:20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9.7%,占全球总量的63.1%。
这份成就不仅属于造船行业,更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在那江海交汇处,我们的船厂日夜轰鸣;在那蓝图绘制间,我们的工程师运筹帷幄;在一次次的精密焊接中,我们的工人挥汗如雨。
此刻,当一艘艘中国建造的船舶驶向世界各地,它们不仅载着货物,更载着中国制造的荣光与自信。
我们终于不再是“学习”和“追赶”,而是在创新中引领,在竞争中超越!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区评论!
信源:
环球网2024-02-02——日媒:世界造船市场份额“中韩占八成”,曾经日本占五成
人民网2024年10月14日——中国造船业水平持续提升
人民网2024年09月19日——产业观察:拿下全球90%订单,中国造船业加速上探高端市场
新华网2024年10月10日——韩媒:中国今年横扫全球70%造船订单
浙江日报2024-07-09——上半年占全球份额接近2/3美媒承认中国造船“遥遥领先”
环球网2024年04月30日——中国船舶集团获得18艘LNG船建造订单
点赞,中国造船业辉煌“成绩单”!——环球网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