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核潜艇下潜深度:美国达600米,俄罗斯1200米,中国多少?

不吃饭的哈哈 2024-11-29 15:57:22

前言:

为了更好的在海中作战,核潜艇应运而生,每个国家都很重视,达成的成果也都各不相同。

其中美国的核潜艇中,下潜深度最深的能够达到600米,而俄罗斯下潜最深的能达到1200米。

那我们中国的核潜艇能达到多深呢?差距有多少呢?

美国核潜艇

美国核潜艇的发展经历了数十年的历练,从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到如今多用途核潜艇的转型,每一步都写满了时代的烙印。

而美国核潜艇的故事,要从1954年的“鹦鹉螺”号说起,这艘核动力潜艇下水时,便开启了人类核潜艇技术的新纪元。

从那之后,美国一步步从“洛杉矶”级、“海狼”级走向“弗吉尼亚”级,性能不断升级,但也充满了转型的印记。

信息来源:央视网-《核潜艇的发展与未来(上)》

“鹦鹉螺”号最大的意义在于它验证了核动力的可行性,但是当时下潜深度仅300米上下,与现代核潜艇相比算不上什么,但经过它美国有了技术基础。

冷战时期,随着苏联核潜艇的迅速崛起,美国不得不紧跟其后,不断研发性能更强、潜深更大的型号。

其中深潜领域中,美国的“海狼”级核潜艇就很不错,这一型号是在冷战末期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苏联在深海的威胁。

而“海狼”级的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00米,成为美国核潜艇深潜技术的巅峰之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海狼”级使用了高强度的HY-100钢材,并优化了耐压艇壳和艇型设计,使潜艇在高压环境下更加稳定。

除了下潜外,“海狼”级的静音性能在当时无人能敌,号称巡航时噪音比“洛杉矶”级低得多,而且它的武器装备种类丰富,足以执行多样化任务。

但这一切的代价是成本高昂,造价接近30亿美元一艘,最终整个计划只建成了3艘。

不过当时美国这么舍得投资,其实就是因为600米的潜深让“海狼”级在深海对抗中拥有绝对优势。

下潜深度大,意味着潜艇更隐蔽,可以在更复杂的环境中行动,从而对敌方形成压倒性的战略威慑。

信息来源:中国国防报-《美“海狼”号核潜艇抵达日本》

但美国的核潜艇并未一味追求极限深潜,之后随着冷战结束,美国调整了战略重心,将更多资源投入到近海作战和多用途潜艇上。

“弗吉尼亚”级便是这种转型的产物,它的最大潜深回退到300米,但在静音性能、情报收集能力和任务灵活性上表现优异。

不过跟美国相比,俄罗斯的发展路线就是另一种情况了……

俄罗斯核潜艇

俄罗斯核潜艇的发展还是得从苏联时期,开始说,那个年代,苏联的海军发展核潜艇是为了在水下用核潜艇对抗美军的威慑力。

那个时候的苏联也是倾尽国力,建造了一系列核潜艇,按用途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战略导弹核潜艇,用于核威慑,而剩下的那一类是攻击型核潜艇,用于反潜和夺取制海权。

信息来源:新京报-《俄核潜艇沉没“逼”出中国潜水技术》

按照这样的思路,之后到了1960年代,苏联推出了“维克托”级潜艇,随后又研制了性能更为先进的“台风”级和“奥斯卡”级潜艇。

到了冷战后期,苏联研发了下潜能力更强的“麦克”级核潜艇,这才让俄罗斯在深潜领域站上世界巅峰。

但是辉煌的成就背后,也有惨痛的代价,记得是在2000年的时候,发生的“库尔斯克”号事故估计现在全世界都还记得。

这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是苏联时期的巅峰之作,堪称“海洋中的钢铁堡垒”,但在一次演习中,它因鱼雷意外爆炸,沉入巴伦支海,艇上118名官兵全部遇难。

事故发生后,俄罗斯不得不向英国和挪威寻求救援,却因装备陈旧、决策失误而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但是这之后,也让俄罗斯在新一代核潜艇研发中更注重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深潜依旧是俄罗斯的目标。

其中深潜能力比较突出的俄罗斯“麦克”级核潜艇,下潜能力就很厉害。

这艘核潜艇1983年服役,最大下潜深度达到惊人的1250米,这样的记录确实是世间少有。

它采用钛合金艇壳,强度高、耐压性能优异,再加上先进的耐压艇壳设计,才让它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深海压力。

信息来源:科普中国-《[科普中国]-潜艇最大能潜多深?“掉深”有那么恐怖吗?》

“麦克”级的外观相比传统潜艇更加流线型,减少了水下阻力,它主要任务是执行深海侦察和科学实验。

不过,由于造价昂贵和维护复杂,“麦克”级未能大规模量产,这也成为俄罗斯在深潜技术上的一大遗憾。

其实从“台风”级的威武到“库尔斯克”号的沉没,再到“麦克”级的深海纪录,每一步都体现了苏联和俄罗斯在海军技术上的雄心壮志。

但正如那句老话,“好钢得用在刀刃上”,如何让深潜技术不仅仅是“炫技”,更成为实用的战术工具,还是需要思考一下。

不过这一点,我们国家核潜艇的发展思路就挺平稳的……

中国核潜艇

中国的核潜艇故事,要从1970年代说起,那时候,中国刚刚开始尝试核潜艇技术研发,面临的挑战也是“一山比一山高”。

当时的中国不仅起步晚,还缺乏技术积累和经验支持,可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在1974年推出了第一代核潜艇,091型“长征1号”。

第一代核潜艇虽然性能有限,但是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研发更先进的093型和094型核潜艇,这些潜艇性能明显提升,尤其是在静音和可靠性方面。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极限深潜深度曝光:302米》

不过在下潜深度上还是有点差距,其中中国第一代091型核潜艇的最大下潜深度只有300米左右。

之后进入21世纪后,093型核潜艇的下潜深度提升到400米左右,而094型核潜艇则维持在这个水平。

那为什么我们的下潜深度一直都是三四百米呢?难道是因为技术吗?

信息来源:方志四川-《【红色记忆】新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是如何诞生的》

其实中国的核潜艇设计更多考虑的是静音能力和综合可靠性,而非单纯追求极限深潜。

对中国来说,400米的下潜深度已经能够满足南海和东海等复杂水下环境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潜艇能在关键时刻隐蔽行动、精准打击。

而且我们中国核潜艇的用途与美俄不同,美国的核潜艇肩负着全球部署任务,而俄罗斯则在深海对抗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比之下,中国的核潜艇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的近海利益,确保航道安全,同时在必要时形成有效的核威慑。

就比如当南海等区域海洋权益争端频发,核潜艇的存在能够有效震慑外来势力就足够了。

至于未来会不会更深,也是看核潜艇下潜深度对我们国家有没有意义了……

有何深意

虽然在核潜艇的世界里,下潜深度往往被视为一个国家技术实力的象征,但深潜到底是越深越好还是够用就行,还是得看需求。

不过从技术角度看,深潜确实能带来一些战术优势,比如更隐蔽、更安全,但这些优势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成本。

深潜意味着更高强度的材料、更复杂的设计和更精密的制造工艺,而这些都会让潜艇的造价大幅上涨。

而且深潜的实际作战价值并不总是与投入成正比。

就像上面说的那个创下了1250米的纪录的俄罗斯的“麦克”级核潜艇,虽然有下潜深度,但它的主要任务却是科研与试验,实际作战用途有限。

所以追求极限深潜更多是一种冷战思维,在现代战争中并非必须。

至于有人说深潜下不去,这也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我们国家在载人深潜这个上面曾经达成过万米记录。

所以我们的技术是过关的,对于国家来说,与其追求极限深潜,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更实际的领域,比如提升水下隐蔽性、导弹性能和反潜能力。

这样才是最适合我们国家的发展路线,你说呢?

信息来源:新华社-《海底1万米,你好!——“奋斗者”号标注中国载人深潜新坐标》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