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年前的南宋,王安石出台了青苗法,让农民缺钱缺粮时,估算当年的粮食产量,先跟官府借,收割了粮食再还。青苗法的初心单纯就是为了民生,让农民在青黄不接时免受高利贷的盘剥,粮食失收时土地不会被大地主兼并。但是青苗法的推行,由官吏权贵执行,结果完全走了样。本来农民的青苗贷款年利息20%,每半年可以贷一次,到了下面,变成了半年的利率为20%,一年的利率为40%。王安石在大力推行青苗法的时候,给地方官府都定了任务。到了下面,官府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农民不贷也得贷。经过层层加码之后,最后的结果是国库充盈、地方官府闷声发大财、农民崩溃。为什么历史总会走上相同的回路呢?究其根源,封建王朝的官僚集团是地主阶层的代言人,而官僚集团又是一切政策的执行者,如果不顾这个阶层的利益,任何好的政策都会走样,没有潜规则,什么事都干不成。到了明朝,张居正正是洞悉了这一历史规律,随着规律走,推出了一条鞭法,符合地主阶层的利益,最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看历史不是为了看故事,而是通过故事总结出规律来,从房产往事看,封建社会里的囤房族在房产市场里因为拥有真正的实力和话语权,他们才是高房价的支撑,相比之下,炒房族要实力没实力,要话语权没话语权,又要在短期内寻找下家,根本对房价构不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