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斜阳叶
在现实生活中,最头疼的莫过于写论文了 ,往往最具有挑战性的东西也恰恰是最有价值的。学习写论文其实并不难,掌握方法,小白也很可以写出合格的论文。
《大学写作通识12讲:送给学术小白的公开课》是根据苏婧老师在清华大学讲授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经历编纂而成的,书中列举了大量丰富翔实的学生作品做为案例,通俗易懂,带学术小白成功避坑。
苏婧老师是清华大学深受学生欢迎的写作课老师,被学生亲切称为宝藏老师,《大学写作通识12讲》也是清华学生们鼎力推荐的通识写作教材,值得阅读。
本书把学术写作从选题到最终成稿,从选题、文献、思维等12个方面,手把手教你写出合合乎标准的第一篇学术论文。
01、好选题是文章的驱动力“题好一半文”,选题对了,论文写起来也就容易多了。一直以来,选题都是学术写作的第一关,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题从哪里来?这是写作者最头疼的问题。
虽说找选题没有捷径,要靠写作者的学术积累和社会积累,但好在苏婧老师给出了选题的四个来源,这不仅适用于学术写作,对普通写作也适用。
1、个人经历。
2、社会观察。
3、资料爬梳。
4、文献阅读。
具体怎么做?
初学者可以建立自己的“选题银行”,也就是我们平时写作的素材库。
可以准备一个盒子,把生活中、学习中、阅读时、交谈时,甚至看剧时突然想到的选题灵感记录在小纸条上、放在盒子里,有空就琢磨琢磨、查查文献,头脑风暴一番,久而久之,可以做的选题就越来越多,学术功力自然也就长进了。
哪些选题可以用?哪些选题不可以用呢?苏婧老师总结了选题的评价标准是:小、清、新。
1、小。越小的角度越利于论文研究。如何让选题变小呢?苏婧老师提供了两个小办法:关键词法+具象法,让选题更精准、更聚焦。
2、清。即清楚清晰。选题要清楚,标题不冗长、不拗口、没有歧义、文从字顺;选题要清晰,问题意识突出,关键词明确。
3、新。研究问题、研究视角要有新意。
选题只是学术性写作的起点,从选题到成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还要包括文献构思,提纲选材,论证总结,点睛论事,而投稿,多次修改等步骤,才能走到发表的终点。
每一次的发表都是学术研究进程中的里程碑,鞭策着研究者继续向前。
02、好思维是学术写作的核心能力受教育程度相同,为啥写论文的成效不同呢?
人与人之间,本质的不同在于思维的不同。思维无形,只有通过写作和表达来传递。如果说学术性写作的成果是因变量的话,那么作者的思维能力无疑是最关键的自变量。
如果高等教育的培养重心是教会学生知识点,那么很有可能发生,甚至会愈演愈烈的情况是:教知识点的速度赶不上知识点淘汰的速度,学生走出校门什么都不会。所以,苏婧老师提出“怎么教”比“教什么”更为重要。清华大学写作课的开设是高等教育对人的回归,它不再以就业为导向,也不再以分科为基础,而是着眼于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激发人的思维潜能。
1、逻辑思维:让文章骨架清晰,表意流畅。
任何时候,都要先制定详细的提纲,再着手撰写文章,其次是认真打磨主标题,节标题和开头结尾。
学术文章时很少有人会逐字逐句的观看,更多的时候人们首先会阅读标题,开头和结尾,对文章先有总体上的把握,所以这些核心的部分要心思认真的琢磨。
2、共情思维:激发读者与作者的共鸣。如何增强共情思维能力,促进与读者的共鸣呢?
首先在选题时要深挖文章的研究意义,不盲目追热点,蹭爆款。其次,要明晰自己的学术志向,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尽量坚持下去,在一个领域深耕发展。
3、批判性思维:做自主的学术人。批判性思维对学术写作至关重要,在写作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思维是写作的翅膀,没有逻辑思维、共情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加持,写作就无法驰骋天地,激情挥洒,让思维自由,写作才有价值。
03、从阅读走向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起点,没有持续性的知识输入,就无法做到有价值的输出。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写论文,但是,写论文就一定得读书。只有广泛的涉猎、大量的阅读,才有丰富的文献素材。
写好一篇论文,除了选题、文献和思维,还需要论证、结构、点睛、首尾、图表、棱镜、量表、修改与阅读,通过谋篇布局,最终成文。
如果不知道从什么书开始读,那就从读经典开始吧!经典就是那些让人反复阅读,却一直读不尽的书,常读常新,开卷有益。
从现在开始,为自己列一份经典的书单,每个月认认真真读透一本书,相信自己一定会肉眼可见的新知新收获。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有名校名师引路,一定会让你少走很多弯路。《大学写作通识12讲》,让学术小白从此不迷茫!
--end--
斜阳叶:一书一世界,一叶一乾坤。愿与你一起,在文字中潋滟岁月波光,在阅读中浸润心灵成长,感谢爱阅读的你在此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