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抛荒地的现象是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人是经济理性的,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心里计算投入产出比的,抛荒地的原因是越来越不划算。
我是农村出身,上大学之前都在农村,只要不是上学时间都是要帮家里干农活的,老家在湖南,水稻是最主要的田间农作物,因为要靠这个吃饭,吃饱饭是第一件大事,在我们小的时候,吃的米就是自己种的,从育苗、插秧、施肥、打药、收割,流程非常多,最早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机械化,全靠人力,水稻每年有两季,第一季收割的时候是最辛苦的,因为马上就要接着插秧种下一季,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窗口期过了就没有了,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节气的原因,因为这是知道农民种地的。农村没有所谓的工作日,每天都是工作日,一年是辛苦也就是能吃饱饭,甚至某些时候吃饱饭都不一定能保证。
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其他选择,全心全意种地吃饱饭就是幸福,种地是要倾尽全家之力的,父母将时间都投入到其中,子女也要帮忙,爷爷奶奶也要帮忙,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农作单元。
后面世界有了变化,沿海接受了大量的投资,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需要的工人数量也在爆发式增长,一个村出去一个人往往能够将一个村的年轻人都拉出去,在东莞的某些地方甚至都不要将普通话,讲家乡话就够了,因为厂里基本都是老乡。
打工的收入明显超过种地的收入,几个月的工厂收入就能够抵得上父母一年的辛勤劳动收入,在南方是人多地少,一亩田的经济效益是很低的,比如一亩田,如果种两季,那么能够产800公斤粮食就算是不错了(我小的时候产量还没有这么高),水稻的价格大概是1.2元/斤,这还是现在的价格,以前更低,一亩地的收入大概是2000元不到,这还没有除去种子、化肥、农药、农机等成本,刨去这些成本基本没有多少净收入。
我们家五口人,能够用来种水稻的田不超过3亩,即便是全部种了,也就是6000元的收入,再刨去成本,还能剩多少?但是现在的人工很贵,请个小工一天就是200起步,技术工种可能就奔着300甚至更高去了,现在五六十岁的人出去做小工,一天就是200起步,还是包吃的,一个月就是6000,每个月干十天二十天,也是2000到4000收入,顶得上一年种三亩地的纯收入,所以,明显比种地要划算多了。年轻人就更加不愿意干了,累,收入还低,完全是没有前途的,被抛荒是必然的。
第二个原因是被抛荒的是差的土地,一说到土地很多人就以为是平原,河水边上,交通便利,其实这是不全面的,很多地方的土地非常偏僻,没有水源,地势又高,交通不便,走路去一趟就不容易,更别说要挑着干农活的物资,除了老一辈的农民能够有这种吃亏的韧劲,现在的年轻人是不可能接受这种工作的。
我们家虽然是农村,但是还算好,有一条平地的河流,河流两边是被冲击出来的平原,这些面积不大的平原就是村里农田的集中区域,整个村子里的农田都集中在这里。
但是我外婆家在山里,地势非常高,环境很美,和现在的很多自然风景区也有得一比,但是唯一不足是交通不便,小时候去外婆家都是要爬山一两个小时,我的表兄弟们就是每天在山里走这样的路去上学的,身体素质非常好,这是最好的体育课,没有一个胖子,都是很精瘦的体格。每天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这是很多现在的健身达人都做不到的事情。
但是现在我的舅舅们都在县城买了房子,表哥们也在县城买了自己的房子,外公去世后,这些田地就都抛荒了,舅舅们还在管的是竹林,这些田地却也没有精力顾忌了,而到了我表哥这辈,当然也不愿意去弄了,表嫂们对这个地方是没有感情的,一结婚就是在县城,至于她们老公的老家是能不去就不去。
至于我舅舅的孙子们就是在县城长大的,对那里也是没有感情的,更加不可能回去,所以我外公以前的土地基本都是被抛荒了。
我们家情况也是如此,我不在农村了,父母也干不动了,水稻早就不种了,很早就该种脐橙树,这是经济作物,要吃的大米也都是去买。我小的时候,山上的树经常被我们砍来当柴烧,有时候都砍得比较光,但是现在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人根本就进不去,我们小时候进山的路现在基本都长满了植物,人很难进去,再过十几年就变成原始森林了。
农村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北方和南方不同,沿海和西北又不同,单单就我们湖南也不同,那些非常偏僻的土地被放弃是迟早的事情,交通不便,也不利于机械化,以后慢慢都会变成林地,而且这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而交通便利一些的,也分为两种,一种是能够经过改造连成一片的,一种是只能分割成不同小块的,前者是能够用较高的机械化操作,但是后者能以利用大规模的机械化,结果就是慢慢也没有人去种了。现在沿海平原地区能够机械化的地方早已经机械化,剩下的不能够机械化的都是因为地形限制。
农民这个群体未来二十年会大大缩减,我的爷爷奶奶这辈是地道的农民,八九十岁了,都已经去世了,我的父母也六十出头了,很快也干不动了。现在中国每年有1000万人去世,这其中是自然死亡居多,按照我们现在人均年龄78岁来计算,就是1944年左右出生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农民,起码占据80%,也就是说每年去世的老人中起码有80%是农村老人,这个数量应该是在800万以上。
而新生的人口每年有1000多万,但是这些人口绝大分部都是城镇人口,比例起码也是80%以上,所以,必然会造成农村人口的持续萎缩,人多地少的局面得到逆转,农民才能分到更到利益,更少的人留在农村,这些人完成农业种植,再辅之以农业加工,农民才能真正的好起来。
现在的农村已经比以前好了很多,国家搞村村通,就是我外婆家家那么偏远的地方也通了马路,而且是水泥路,二十多年前搞村村通电工程,现在是通路、通网,而且也在搞通水工程,也就是让农村也能喝上自来水,以前的农村喝水要么是露天的水源处取水,要么是自家往地下打一口井取水喝,但是时间长了都不够方便和卫生。
这些年,国家在农村地区投入巨量的投资,很多投资是没有效益的,是无法收回成本的,但是这些投资都沉淀为农村的资产,农村的发展经历了、以及正在经历电气化、水泥化、数字化,是会越来越好。
但是农村的本质是生产力不高,一个写字楼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许比一个乡镇都要多,农村人口持续减少,剩下的人才能分得更多的蛋糕。
最近国家大力发展县城,将县城的建设和承载能力提高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与时俱进的做法,县城将是我们国家主要人口承载单位,能够进入一二线城市的人口始终是少数,只有将县城的投资强度提高更高的水平,产业迁入县城,那么这些农业人口就可以在自己的县城范围找到工作,当地的农业产出也可以在县城进行深加工,县城稳,中国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