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下辖的多个县区在历史上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以下是对阿克苏地区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以及详细历史信息的介绍。

一、阿克苏地区
古称:姑墨、温宿
历史信息:
• 秦汉时期:阿克苏地区在秦汉之际属于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姑墨国和温宿国属地。姑墨国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其位置大致相当于今阿克苏地区的一部分。温宿国也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姑墨国相邻。
• 汉唐时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龟兹(今库车县)设立西域都护府,阿克苏地区的姑墨国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唐朝时期,阿克苏地区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归安西都护府管辖,安西都护府曾迁至龟兹(今库车)。
• 元明时期:阿克苏地区在元明时期为蒙古宗王察合台的封地,后成为察合台后裔吐鲁番王地。
• 清朝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后,清朝在阿克苏设立办事大臣,后设阿克苏郡王。光绪年间设阿克苏道和阿克苏城。
• 民国时期:阿克苏地区经历了从阿克苏道到阿克苏行政区的转变。1949年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二、下辖县区及古称
(一)库车市
古称:龟兹
历史信息:
• 古代地位:库车市在古代称为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龟兹国始建于公元前272年,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被誉为“西域佛都”、“西域乐都”。
• 历史沿革:汉时西域都护府设于此,唐时安西都护府驻地。五代至宋称龟兹回鹘,元明时期改称亦力巴力。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定名库车,设库车办事大臣。1884年设库车直隶抚民厅,辖现沙雅、新和县境。1950年属阿克苏专区,设库车镇。
• 文化贡献:龟兹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佛教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后就已传入新疆,魏晋南北朝时期,龟兹佛教昌盛,寺院林立、高僧如云。以克孜尔石窟为代表的龟兹石窟艺术,达到了中亚佛教艺术的顶峰,比中国四大石窟中年代最早的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出生于龟兹国的鸠摩罗什,与真谛、玄奘并称中国佛教史上三大翻译家。龟兹乐舞旋律优美,富有最典型的西域特色,被称作“天宫飞来的歌舞”。
(二)温宿县
古称:姑墨
历史信息:
• 古代地位:温宿县是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姑墨国所在地,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商埠。
• 历史沿革:汉为姑墨国地,唐为龟兹都督府姑墨州。元明以来称阿速。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阿克苏办事大臣驻此。光绪九年(1883年)设阿克苏道、温宿直隶州,道、直隶州治移驻阿克苏新城(今阿克苏)。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升州为府,置温宿县,隶温宿府(府治阿克苏)。1929年后行政区划均属阿克苏地区。
• 名人足迹:张骞、班超、鸠摩罗什、玄奘、李白、林则徐等历史名人相继在温宿县留下历史的足迹。境内千年古墓群、高老庄遗址、流沙河、王子墓、王母坟是古丝绸之路历史的见证。
(三)新和县
古称:托克苏县(后更名为新和县)
历史信息:
• 古代地位:新和县因渭干河流经全县,水源充足而得名托克苏县,维吾尔语意为“丰水”、“水足”。后为了避免与托克逊县相混,于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汉语意为新疆永久和平。
• 历史沿革:新和县境汉属龟兹国地,唐属龟兹都护府,宋属西辽,元、明属别失八里。清属阿克苏办事大臣,后属阿克苏道库车直隶抚民厅西乡所辖。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属阿克苏道库车州西乡。民国二年(1913年)属阿克苏道库车县西乡,民国11年(1922年)从库车县西乡析出托克苏等十二庄设托克苏县佐。民国19年(1930年)置托克苏县,民国30年(1941年)更名为新和县。1949年后,隶属阿克苏专区、阿克苏地区。
• 文化旅游资源:新和县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天山南麓北道中段的咽喉之地,境内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家(加依村景区、沙漠花海景区、唐安西都护府文化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4家(汉西域都护府文化园、新和县博物馆、通古斯巴西城址)。
(四)沙雅县
古称:沙雅尔
历史信息:
• 古代地位:沙雅县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古龟兹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沙雅县是世界四大文明汇集地之一,中原汉文化、南亚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在此交融。
• 历史沿革:汉为龟兹国地,隶西域都护府。隋唐间为沙雁州,唐属龟兹都督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置沙雅尔回庄,属库车办事大臣,后属库车直隶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设沙雅县,隶库车直隶州,属阿克苏道。1949年后,隶属阿克苏专区、阿克苏地区。
(五)拜城县
古称:巴依(音译变音而来)
历史信息:
• 古代地位:拜城县是西域三十六国中龟兹、姑墨诸国所在地,古代联通南北疆的夏特古道、乌孙古道在此交汇。
• 历史沿革:拜城县境汉时为姑墨国、龟兹国地,归西域都护统领。唐时,这里有两城:西一城为“阿悉言城”,即“拜”,东一城为“俱毗罗城”,即“赛里木”,均属姑墨州,为安西都护府下的龟兹都督府所治。元明为别失八里辖地。直至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仍设“巴依”和“赛里木”两城。光绪八年(1882年)两地合建拜城县,隶属温宿直隶州。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隶温宿府。民国9年(1920年)为阿克苏行政区所辖九县之一。
• 文化旅游资源:拜城是历史悠久的丝路古城,东汉永寿四年(158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此建关戍边,留有刘平国刻石,是新疆政令一统中央,属于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在此开凿,现存飞天、佛塔、菩萨、罗汉、佛本生故事等精美壁画约1万平方。是宜居的文旅靓城,有雪峰、冰川、湖泊、峡谷、草原、森林、红石林、五彩山等原始生态,另有康其湿地、喀河公园、克孜尔水库、亚曼苏生态园、老虎台松树林等游览观光旅游景点120余处。
(六)乌什县
古称:乌赤(与乌什同源)
历史信息:
• 古代地位:乌什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缘,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乌什县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明珠”,享有“半城山色半城泉”、“塞外江南”之美称。
• 历史沿革:汉为温宿国地,唐置温肃州,州治大石城。又称作于祝。元、明以来有倭赤、乌赤等名称,或为其地。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后地名汉文定为乌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设乌什办事大臣,光绪九年(1883年)设乌什直隶厅,隶阿克苏道。民国2年(1913年)改直隶厅为乌什县。原名多浪,是“多浪人”(古维吾尔部族)的故乡。
总结
阿克苏地区及其下辖的县区在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古称不仅反映了古代西域的地理、政治和文化格局,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从秦汉时期的姑墨、温宿到唐宋时期的龟兹、姑墨州,再到明清时期的阿克苏道、阿克苏直隶州等,这些古称的变迁不仅记录了地域行政归属的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和治理。
同时,阿克苏地区及其下辖的县区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无论是龟兹文化的辉煌成就、刀郎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是柯坪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不仅为阿克苏地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为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
在当今时代,阿克苏地区及其下辖的县区正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大潮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未来。通过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等措施,阿克苏地区正努力打造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