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被当做癌症治疗,化疗了5次才发现误诊,是咋回事?一文说清

悬泉大瀑布 2025-02-18 11:09:5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来反复低烧、体重下降、食欲不振,腹部偶有隐痛。被医生告知可能是恶性肿瘤,随后进行了活检,病理结果模棱两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医生认为他罹患癌症。为了尽快控制病情,医生建议立即启动化疗。

而在经历了五次化疗后,他的症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愈加虚弱,直到再次复查才发现,他的真正病因竟然只是慢性炎症。

这类误诊并非个例,许多患者因类似情况遭受了不必要的痛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炎症为何会被误诊为癌症?如何避免这样的悲剧?

炎症与癌症的相似之处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作出的防御反应,而癌症是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

尽管两者在病理机制上大相径庭,但在影像学、病理学甚至某些临床表现上,炎症和癌症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影像学上的误导许多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增生或纤维化,影像学上可能呈现肿块样改变。

例如肺部炎症病灶,有时与肺癌影像极为相似,导致误判。

病理学上的挑战组织活检是确诊癌症的重要手段,但某些慢性炎症,如结核、肉芽肿性炎症,可能在显微镜下与恶性肿瘤极为相似。

如果病理科医生经验不足,或样本取材不全面,就可能做出错误诊断。

肿瘤标志物的不可靠性许多人认为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意味着癌症,炎症、感染、甚至某些良性病变同样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异常。

CA125在卵巢癌患者中升高,盆腔炎患者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误诊的真实案例

一位50岁的女性患者,因长期消化不良、腹痛、体重下降前往医院检查,医生发现她的胃部有可疑占位,活检提示炎症性细胞浸润,但未发现明确癌细胞。

由于症状持续,医生怀疑是胃癌的早期表现,建议她进行化疗。

而五次化疗后,她病情并未缓解,反而出现了严重的消化道反应,最终在另一家医院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

这样的案例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患者承受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还经历了不必要的治疗副作用。

如何避免炎症被误诊为癌症?精准检查是关键

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避免误诊的关键在于多角度、多层次的精准检查。

影像学检查要结合多种手段CT、MRI、PET-CT各有优势,单一影像学难以完全区分炎症与恶性肿瘤,必要时应进行动态观察。

病理检查要精准组织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但单次活检可能存在误差,必要时可以进行多点取样或重复活检。

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技术可以辅助明确诊断。

血液检查不能作为唯一依据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代表癌症,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中西医结合:炎症与肿瘤的辨证分析西医视角

西医认为,炎症是机体的一种免疫反应,长期慢性炎症可能增加癌变风险。

慢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癌,慢性乙型肝炎可能演变为肝癌。

对于长期不愈的炎症,必须提高警惕,但不能过度治疗。

中医视角

中医认为,炎症多由“湿热”、“气滞血瘀”所致,而肿瘤则与“正气亏虚”、“痰瘀互结”密切相关。

慢性炎症如果未能及时调理,可能导致气血失调,为癌变埋下隐患。

中医在治疗慢性炎症时,强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脾胃,以减少癌变风险。

如何降低误诊风险?

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疗机构误诊往往发生在经验不足的医生手中,选择三甲医院或有丰富肿瘤诊治经验的专家,可以降低误诊概率。

不要轻信单一诊断如果被诊断为癌症,尤其是在症状不典型、检查结果不够明确时,应当寻求第二、甚至第三方意见,避免贸然接受化疗。

关注自身症状变化癌症患者通常有进行性加重的症状,而炎症可能呈波动性变化。

如果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应当重新评估诊断。

结语

炎症与癌症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完全不同。

由于医学检查的局限性,误诊时有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精准检查、多学科会诊、合理治疗是避免误诊的关键。

患者在面对“癌症”诊断时,不应盲目恐慌,也不要轻易接受过度治疗。

通过科学的检查、理性的判断,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化疗之苦,维护自身健康。

信息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2023年第12期——《炎症与肿瘤的影像学鉴别》

国家癌症中心官方网站——《肿瘤标志物的临床应用》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年第9期——《慢性炎症与癌变的中西医结合分析》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