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上映)
根据美国士兵弗里茨·尼兰德的真实经历改编。
二战期间,弗里茨·尼兰德在101空降师服役,后来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当时,有前线记者发现一个家庭的四个兄弟中,两个已经在诺曼底阵亡,一个所在的轰炸机组也在东南亚被击毁。
弗里茨·尼兰德便成了仅存的一个儿子,而此刻他正在诺曼底前线作战,随时都有可能阵亡。
盟军指挥部知道这个消息后,决定把尼兰德送回国,以免他的母亲再接到儿子牺牲的噩耗。而这也催生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仅存者政策”。
“仅存者政策”的意思是,当一个家庭中有兄弟姐妹在军事行动中阵亡,且该家庭只剩一个子女时,“仅存者”本人可以提出申请,经过批准后可以离开战场、返回家乡。
当然,弗里茨·尼兰德的经历只是本片的部分素材来源,影片还进行了许多艺术加工,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本片成为一部备受赞誉的佳作。
NO.2《黑鹰坠落》(2001年上映)
根据美国1993年在索马里的军事行动“黑鹰事件”而改编。
1993年10月3日,美方游骑兵突击队、三角洲突击队、海豹突击队共约150人搭乘多架黑鹰直升机前往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执行任务。
由于情报失误,士兵们遭到了索马里叛军的袭击,两架黑鹰直升机更是被对方击毁,战斗进一步升级。
原计划1个小时完成的任务后来变成了长达15个小时的激烈巷战。10月4日凌晨,在援军到达后,大部分士兵才得以成功突围、返回营地。
本片的真实拍摄地并非索马里,而是北非国家摩洛哥,剧本也是三易其稿,精心打磨。
另外,影片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还分别到三角洲突击队、海豹突击队以及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并和参战士兵进行访谈,以对扮演的角色有更深的了解。
所以影片能有如此高的口碑也就不难理解了。
NO.3《兵临城下》(2001年上映)
根据作家威廉·克雷格1973年出版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
影片中的男主角瓦西里在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叫“瓦西里·扎伊采夫”。1915年出生在远东乌拉山脉里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爷爷和父亲都是猎人。
成年后,扎伊采夫入伍,不过是在后勤财务部门。二战开始后,他申请调到了前线,一步步成长为一名杰出的狙·击·手。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4个多月的时间里,瓦里西仅凭自己便消灭了243名德军,一时成为传奇。
不过,在1943年1月的一次战斗中,瓦西里的眼睛受了重伤,不得不退出战场,直到视力得到恢复。
后来,他在斯大林格勒的一所军事学校担任校长,培养出了大批技术过硬的狙·击·手。战后,他被提升为少将。
1991年12月,瓦西里在基辅去世,走完了自己76年不平凡的一生。
NO.4《我们曾是战士》(2002年上映)
根据哈尔·摩尔与约瑟芬·盖洛威合著的回忆录《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改编,讲述了1965年越战初期,美越双方在越南中部高地德浪河谷所发生的激烈战斗,也就是“德浪河谷战役“。
德浪河谷战役是越战期间美越的首·次交锋。美方投入了2个空骑营、1个炮兵营以及空军,越方则投入了2个团。
起初,美方并没有占据压倒性的优势,而是很被动,地面士兵也是接连苦战,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后来总算成功突围。相比之下,越方 “人海战术”的代价则要大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美方在此次战役中大规模实践了直升机机降突击作战,而且有不错的表现,对后来的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而对越方来说,这场战役使他们认识到了双方在火力上的巨大差距,从此决定避免与敌人正面交锋,改而采用了游击战的战术。
NO.5《血战钢锯岭》(2016年上映)
根据美国士兵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改编。
在二战的冲绳岛战役中,作为军医的戴斯蒙德·道斯冒着枪林弹雨,不顾个人安危共救助了75名伤员,不管他是敌军还是友军,很多人得以幸存下来。
他也因此成为美国首·个拒绝使用武·器、没有消灭任何敌人的记录却获得荣誉勋章的士兵。
1919年,戴斯蒙德·道斯出生于弗吉尼亚州的林奇堡市。1942年入伍后,他曾因坚持信仰,拒绝拿起武·器而被视为异类和懦弱,但他不为所动,后来他用自己在战场上英勇表现征服了所有人。
战争期间,道斯曾受过三次伤,1946年因患严重肺结核而退役,2006年在家中离世。
另外,本片的实际拍摄地是澳大利亚悉尼西南郊布伦格利的一个农场。导演梅尔·吉布森花费了不小的代价,成功拍出了规模宏大的战地场景,令人深感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