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酒精是常见的社交媒介,常有“餐桌上缺少酒,则宴席失色”的说法,体现了酒在文化和社交中的重要角色。然而,关于饮酒能否促进健康长寿的观点引起了广泛讨论。一些研究指出,适量饮酒可能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这主要归因于酒精和某些类型酒中含有的抗氧化成分,如红酒中的白藜芦醇,可能对心脏健康有益。然而,“适量”这一定义因人而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性别、年龄和个人健康状况。另一方面,过量饮酒无疑对健康有害,能引起一系列问题,包括肝脏疾病、心脏病、肥胖和某些类型的癌症。因此,即使是适量饮酒,也需谨慎,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最近,有一个关于白酒和癌症的论断在酒爱好者中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观点起源于2017年,来自某位大学教授关于中国白酒的研究,其中声称白酒能够抵抗细菌、病毒、肿瘤,具有抗凝血和降低胆固醇的效果,由此推断饮酒可能具有抗癌效果。但是,这项研究也指出,白酒中的这些有益成分含量极低,只有通过高灵敏度的检测技术才能发现,这暗示了为了达到抗癌效果,需要摄入大量白酒,而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大量摄入酒精的负面影响远远超过了白酒中可能含有的任何抗癌成分。事实上,酒精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明确定义为一种致癌物质。因此,虽然白酒可能含有一些对健康有益的成分,但将其视为抗癌“克星”是不科学的,更不是一个安全或有效的抗癌策略。我们必须基于科学证据做出健康选择,避免被不实的健康信息误导。

许多人已经耳闻“饮酒损害健康”,但对于酒精如何逐步侵害我们的身体机能可能知之甚少。从饮用第一口酒开始,酒精成分——乙醇,便迅速在消化系统内被吸收,并伴随血液进入体循环,其中大约90%需经过肝脏的代谢过程。肝脏内部,主要依靠两种关键酶——胞内乙醇氧化酶(ADH)和线粒体乙醛氧化酶(ALDH)来转化乙醇。ADH首先将乙醇转化成乙醛,接着ALDH将乙醛进一步转化为乙酸,这些代谢产物随后通过血液传输至全身各个器官。乙醛因其较高的毒性,在代谢酶活性不充足的情况下,容易在体内累积,导致饮酒后不良反应或多器官损伤。

近年研究亦揭露了酒精与癌症风险的关联。《柳叶刀》杂志在2020年发表的研究指出,全球新增癌症案例中有4%与饮酒相关,其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为最常见类型。更有研究显示,即便是适量饮酒,亦可能对大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自然·通讯》发布的一项涵盖4万健康个体的研究表明,日均饮用1个酒精单位(等同于312.5毫升3.2%浓度的啤酒)可使大脑老化加速0.5年,而每日4个酒精单位的摄入量则可能使大脑提前老化达10年。酒精作为一种“神经亲和”物质,可以从初期的神经兴奋至最终的高度抑制,严重损害神经系统。因此,无论是白酒还是其他类型的酒,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