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2009年的一天夜晚,我的一位老师冯钦铎先生偶然间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女士打来的越洋电话。这位女士言辞非常恳切,想邀请冯老师为70多年前,发生在山西省芮城县的中条山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八百多名抗日战士设计一座纪念碑,问冯老师需要多少设计费。
冯老师听闻之后,表示自己会尽快了解一下情况,给出答复。
随后,冯老师和他的好友、山东师范大学田海林教授取得联系,了解有关中条山战役的情况。田海林教授是研究历史学的大家,告诉冯老师:
确有其事!
于是,冯老师很快向对方回话:
愿意无偿为提供设计方案和图纸。
那么,和冯老师联系的那位女士是什么样的身份呢?她提到的中条山战役以及壮烈牺牲的八百名战士,又是什么情况呢?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在这里,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冯钦铎老师和田海林教授,他们二人曾经是国内知名旅游规划设计大家,共同设计、打造了中华黄河坛、中华黄河楼、大禹文化园等历史文化景观。他们是我非常敬重的师长前辈。

冯钦铎老师

田海林教授
而联系冯老师的那位女士,就是照片中的这位老太太,名叫胡余锦明,是一位美籍华人,虽然长年旅居在美国,胡余锦明女士却一直牵挂着祖国的建设发展,经常捐助国内贫困大学生。而她自己平日出行,却是非常俭朴。

左侧为胡余锦明女士
此前,胡余锦明女士偶然的机会,听闻了一段尘封已久、却震撼人心的历史往事。
1939年6月初,由原杨虎城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改编而成的第四集团军在山西南部中条山一带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一场激战。此时,小鬼子为了跨过黄河、夺取陇海铁路、攻占陕西和整个大西北地区,投入了3万多兵力,并配备飞机、装甲车和大炮等重型武器。由于武器装备相差悬殊,只有2万余人的第四集团军伤亡惨重。6月6日和7日,大约八百余名官兵陷入重重包围,在弹尽粮绝后被逼至黄河边的土崖绝壁上。身处前有黄河、后有日寇追兵的绝境,官兵们誓死不降,面向陕西家乡跪拜后,毅然跳入汹涌的黄河波涛中。据目击者说,他们的遗体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上百公里黄河上漂流了好几天。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跳崖牺牲的战士,大多都是年龄不到20岁的学员兵,陕西人称之为冷娃。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段历史早年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仅限于小范围的研究。
胡余锦明女士得知此事后,深受震撼,决定要为这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做一些事,她先是个人出资五万美元,委托有关部门将中条山抗日军人勇跳黄河的史料进一步调研和整理,又多方奔走、募集了几十万元的资金,数次赴山西芮城县和有关部门联络对接,表示愿意捐资为中条山抗日英雄举办法会和建纪念碑,得到当地部门大力支持。
至此,经过胡余锦明女士的努力奔波,主要工作均已具备。
当然,还差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需要有纪念碑设计方案。
在经过多方打听以及经人介绍,胡余锦明女士听闻冯老师是业内知名设计专家,于是,便有了开头,她联系冯老师的情景。
后来,冯老师和田教授答应了胡余锦明女士的设计之约后,曾应邀前去芮城县实地考察八百名战士跳悬崖的遗址,站在黄河之畔,望着那壁立千仞的悬崖,冯老师和田教授无不为当年八百名陕西冷娃宁可壮烈牺牲、也绝不投降的民族气节所震撼。
随后,冯老师和田教授带着最大的诚意,将中条山抗日英雄跳黄河殉国纪念碑的设计方案交给了胡余锦明女士。

2010年9月,这座威严、肃穆的纪念碑终于在芮城县正式树立。
2011年4月,清明节期间,当地政府、胡余锦明女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为这座纪念碑举行了揭幕仪式,冯老师也受邀参加。

纪念碑的基座上的铭文
当时一起受邀参加仪式的,还有一些抗战老兵,以及当年八百壮士跳崖殉国时候的目击者,他们都已经成为垂暮老者,依旧坚持到场。
彼时的情景,即令向来性格坚强的冯老师,也是泪流不止。
这是发生在十多年前,我的两位老师冯老师、田教授的一段往事。
今天,两位先生均已作古。每当想起两位先生,我总是会想起这段历史,想起为让这些英烈得以安息而不辞辛劳、四处奔走的胡余锦明女士和其他爱国人士。
我记得冯老师经常和我们说这样一句话,他说钱财不重要、名利不重要,但是你要真正对得起自己所肩负的三个字:中国人。
在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了民族自强和独立,奋起反击,坚决抵抗外来侵略者,那八百位跳崖殉国的抗日战士就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中国人。
而胡余锦明女士、冯老师、田教授等为这些抗日英雄们积极奔走、贡献力量的社会各界人士,同样是优秀的中国人代表。
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次涅槃重生、传承至今,正是有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所以请记住,我们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