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门锁可通过密码、生物特征识别或手机APP控制开关,人们不再需要随身携带钥匙,为工作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个别劣质智能门锁因存在设计缺陷,攻击者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具在几秒钟内将其破解并打开。如果这类智能门锁设备被用于保护涉密场所,一旦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攻击或物理手段将其破解,就能在敏感区域“畅行无阻”,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4月11日《现代快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家居以其独特的便捷性正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从智能门锁让人们摆脱钥匙的束缚,到扫地机器人自动清扫房间,再到智能全屋温控系统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家居产品的广泛应用,无疑为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增添了诸多便利。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享受智能家居带来的舒适与高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警惕其可能成为“泄密者”的风险,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从报道的情况来看,有三种情况需要防范:其一,一些设备成为“无声的监听者”。以智能音箱设备为例,如被别有用心人员或组织恶意植入木马程序,可能绕开使用授权和监管要求,在未被唤醒状态下记录用户语音,并将非法收集获取的用户数据上传至云端存储;其二,一些设备成为“暗中的窥探者”。以智能摄像头为例,如在云端视频加密、用户身份验证、密码设置等方面技术防范不到位,则有可能被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获取摄像头的控制权,进而导致用户信息或视频内容泄露,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实时监控;其三,一些设备成为“隐形的潜入者”。这其中智能门锁的隐患最大,不法分子通过网络攻击或物理手段将其破解,就能在敏感区域“畅行无阻”。
智能门锁可能记录着用户的开锁时间、开锁方式等信息;扫地机器人可能在清扫过程中收集到房屋内部的布局结构等细节;智能温控系统或许能反映出用户的生活习惯等。这些数据一旦被不法分子获取,就可能被用于各种非法目的。为了让智能家居真正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好帮手,而不是隐藏风险的“泄密者”,我们需要为其装上“法律锁”和“安全锁”。
“法律锁”是保障智能家居安全的重要防线。有关部门需要尽快提高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明确智能家居产品在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环节的安全标准和责任主体。对于那些生产和销售存在安全隐患产品的企业,要依法予以惩处,从源头上杜绝“泄密”风险。对于违反法律法规、侵犯用户隐私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安全锁”则是从技术层面为智能家居保驾护航。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的安全性能,采用更先进的加密技术和安全防护机制,防止数据被非法获取和篡改。例如,在智能门锁的设计中,可以增加多重身份验证机制,提高破解难度。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通知用户并采取措施。
让智能家居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不是成为“泄密者”,需要法律、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只有为智能家居装上坚实的“法律锁”和“安全锁”,才能共同筑牢维护人民安全、国家安全的防线。切不可让“智能家居”成为“泄密者”,要让“泄密”的智能家居隐患“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