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外交政策专家理查德·方丹,在美国顶尖智库《岩石上的战争》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叫《战略与炸肉排:2023 年慕尼黑安全会议》。这篇文章关注的焦点是2023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其认为此次会议上体现出来的一个重点就是:欧洲的绝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对于中国很少提及;与此同时,美国的所言所语似乎不想离开“中国”两个字。由此,美国专家方丹得出结论:欧洲现在最关心的是俄乌冲突怎么结束、乌克兰的问题如何解决,绝大多数欧盟国家都没有兴趣跟在美国后面持续不断的挑衅中国。
美国专家方丹称,他第一次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是在2005年,他将那次会议称为“跨大西洋安全政策制定者的奇怪聚会”。他表示当时在那场会议中,“乌云”笼罩在欧洲上空,现场虽然制定了不允许吸烟的规则,但是仍然有不少与会者会偷偷的在角落吸烟。而这些各国的代表们在会上激烈辩论北约的战略构想,评估当时的伊拉克战争,并互相敦促其他国家的政府来增加额外的国防开支。这些代表在辩论的时候,眼里闪烁着“亢奋”的光芒。美国专家方丹说,在整场会议中所有的代表们消耗最多的就是啤酒——他注意到源源不断的啤酒被运进来,源源不断的空瓶被运出去。
美国专家方丹表示,今年的会议中啤酒的供应量似乎没有那么充足,尽管饮料和小点心依然存在。随着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规模越来越大,其涉及的范围和世界各国的参与度都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炫目,并充斥着更多的媒体记者和来回巡逻的保安。很多热门且最受欢迎的演讲者,在会议开始之前就会被主办方安排到很显眼的席位上。主办方还举行了一系列的会外活动,包括非正式聚餐、晚宴,甚至还有桌面足球锦标赛。所以整场会议的氛围,总体还是比较和谐的。
美国专家指出,在今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大多数发言者和代表都有一种威胁感,这些代表来自欧洲,他们寻求团结和行动,这些欧洲的代表认为世界的秩序将取决于俄乌冲突的结果。上一次这样的完整的面对面会议,是在2020年举行的。而上一次会议的重点是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团结与合作。当时参与会议的大多数代表都认为西方国家之间的互相连通性和战略目标一致性非常不合格。而现在西方国家在目标上是统一的,但是他们的能力和耐力,却似乎已经无法支持他们实现这种目标。
美国专家指出,此次美国政府派遣的代表团实力相当雄厚,包括由美国的副总统、国务卿、中情局局长、美国贸易代表以及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近50名的议员,包括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前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和众议院情报常设特别委员会高级成员麦克·特纳。法国、德国、英国等国都有领导人参与这场会议。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也在基辅进行了远程讲话,拉开了此次安全会议的序幕。
美国专家方丹指出,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的讨论涉及了许多主题。其中最主要的主题必然就是在欧洲最受关注的乌克兰问题,而参与这场会议的代表们都不太关注全球秩序这种抽象问题,而更多的关注了工业生产和军火库存等更实际性的问题。其称,美国和欧洲组成的跨大西洋盟友集团看起来似乎团结一致,但内部割裂问题依然存在。关于中国的议题很有意思,因为欧洲国家看起来似乎并不太关心印太地区的问题,而美国则把中国当成了绝对的重点。
不出所料的是在欧洲举行的这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其压倒性的焦点是集中在欧洲自1945年以来的第一次国与国之间的地面军事冲突。此次会议并没有邀请俄罗斯和伊朗的代表,这也是自1990年代以来,这两个国家首次没有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美国专家认为,欧洲的一些国家对于莫斯科的“愤怒情绪”仅次于对乌克兰的“支持程度”。美国人在言谈之间会经常把话题引到中国上去,但是没说几句又会被欧洲国家带回乌克兰议题。
美国副总统哈里斯大肆指责俄罗斯,并承诺美国将会持久支持乌克兰;英国首相苏纳克承诺将加倍扩大英国对基辅的军事援助;法国总统马克龙呼吁北约盟国加强对乌克兰的武器运送,并表示法国已经做好了“长期冲突”的准备;德国总理朔尔茨甚至敦促各国加入德国向乌克兰派遣坦克的行列。他们都表示西方将会长期支持乌克兰,而且只要乌克兰有需要,西方就会一直不停的支持下去。
相比于在大会上代表的公开发言来讲,美国专家方丹认为,在走廊里各国代表们私下谈话的氛围要紧张得多。欧洲国家都认为俄罗斯的春季攻势已经开始了,尽管一些乐观的代表认为随着欧洲向乌克兰交付坦克,乌克兰方面即将会进入反攻阶段,但绝大多数欧洲代表都认为俄乌冲突将会陷入“长期、持久性”的困境。而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显然不可能无限期的保持在目前的高强度水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各国的政治支持会减弱、武器库存会减少、西方的民众也可能会变得不那么“慷慨”,在一场真正长期的消耗战中,俄罗斯可能依旧会占据上风。
乌克兰方面似乎也感受到了蔓延在莫莫尼黑安全会议中的这种情绪,泽连斯基在开幕演讲中,要求西方各国“迅速行动”,为乌克兰提供新的武器系统或者其他形式的支持。但是他的呼吁并没有得到立刻的回应,因为欧洲的这些代表们也没有想出在乌克兰的问题方面有什么“神奇的解决方案”?
除了乌克兰问题之外,慕尼黑安全会议还比较务实地关注了全球的武器装备问题,这一点和充斥着国际秩序及各种抽象讨论为特色的绝大多数国际会议有区别。这是因为欧洲的代表们已经发现,乌克兰军队发射弹药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欧洲这些国家工业生产的速度。美国仍然是乌克兰最大的军事武器装备援助来源,但是美国代表也不得不承认,其自身的库存和生产线产能也都到达了峰值。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呼吁西方各国共同努力来扩大弹药生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武器维护、培训和各种激励措施方面进行了讨论,试图表明美国还有能力维持军事生产线的畅通。几乎参与这场会议的每个代表,包括乌克兰、欧洲各国和现在的绝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希望己方的武器装备生产效率能够继续提升,但显然这并不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目标。
美国专家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会议中,中国被提到的次数非常少,尽管中国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美国似乎想在会议中把话题引向中国方面,但是不少与会代表都认为美国反复提及中国是为了转移美国民众对美国国内问题的注意力。会上欧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权”也被激发了出来,在我国代表陈词之后,欧洲的一些代表显然也认识到——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是没有意义的。
总体而言,这次会议很少关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问题。毕竟这是在欧洲举行的会议,强烈的乌克兰视角占据了此次会议的上风。就算谈到中国,也都需要往俄乌冲突上靠,比如说哈里斯大放厥词说要“警告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类支持”,北约秘书长斯特尔腾贝格还煞有介事的说“今天发生在欧洲的事情,明天可能会发生亚洲”。
美国代表们考虑问题的方向,绝大多数都是关于中国;而欧洲代表们考虑的方向,基本都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欧洲和美国已经在各自“最重要问题”上面产生了分歧,双方关注的最优事项似乎并没有那么一致。尽管在此次会议中,西方的代表们纷纷强调西方国家团结一致的必要性,但是显然对于被大西洋隔开的美国和欧洲而言,要达成完全一致的目标、想法和价值观似乎并没有那么容易。笔者从来不认为欧洲和美国能够彻底割裂,但是从此次慕尼黑安全会议可以看出,欧洲和美国之间并不是铁板一块,这对我们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