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五次经济普查的结果,发布了相关数据。五经普对全国2023年的GDP总量进行了上调:129.43万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3.37万亿元,增幅为2.7%。
这3.37万亿增加在哪里了呢?根据公报,其中有2.03万亿是基于普查结果进行的正常上调,另外1.34万亿则是更改了统计口径,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得来,也就是所谓“虚拟房租”。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计算GDP时是把虚拟房租计入的,其实不光是美国,很多国家计算GDP时都要将虚拟房租计入,算是一个国际通用的标准。中国以前算GDP也是算虚拟房租的,只是算法不同。
以前,中国的算法是按房屋的现期建造成本,进行折旧计算。打个简化的比方,现在建造一个房子,成本是20万,装修费用10万(不管是哪年造的,都按现在的造价算),共计30万。预期能住60年,那么用30万除以60年,每年的“虚拟租金”GDP就是5千元。
而美国的算法是按照市场实际租金来计算。还是刚才那套成本30万的房子,假如拿去出租,按市场价能租到1千元每月,那么每年的“虚拟租金”GDP就是1万2,比中国的算法多了7千。这次,中国将虚拟房租的算法调整成美国的算法,也算是跟国际标准进行接轨,提高了可比性。
可以看出,改变虚拟房租的算法,受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一二线的大城市。他们的房屋出租市场租金较高,GDP上调的较多。而建造房屋所用的钢筋水泥或装修成本,不同城市差距没有那么明显。
肯定有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GDP要把这个“虚拟房租”算进去?我自己住自己的房子,还要折算成GDP?这不是搞笑吗?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咱们感性地想想,假如一个国家没有房子,老百姓都住山洞;另一个国家老百姓都住在正常的房子里。一年下来,住房子里老百姓的体验是不是比住山洞里的要好?这些好的体验,是不是可以认为享受到了服务,算成GDP?
那么问题来了,我买房的时候不是算了一次GDP吗?这是不是重复计算了?
GDP包括:一定时间内产出的产品和服务价值。在统计领域,房子被视为一种投资品,它跟馒头、馅饼这种消费品不一样。馅饼买回来,吃了就没了;房子买回来,可以出租赚钱,有后续的服务业价值。也就是说,房子既是产品,又可以作为资本,带来其他的服务和收益。
买房的GDP,算的是房子作为产品本身的价值(资本形成),包括建造成本和房地产商服务费等。也正是因此,只有买新房的时候才算GDP,买二手房是不算的。
虚拟房租的GDP,算的是房子售出以后,作为资产,为居住者带来的新增服务价值。有点类似于生产企业的设备折旧。这是两个不同的时段,房子产生的不同属性的价值。都是可以计算GDP的。
举个例子:一个国家生产了价值100元的电饭锅,然后用电饭锅煮了价值200元的饭,那么该国的GDP是300元。
假如有人说,生产电饭锅的目的就是为了煮饭,电饭锅又不能吃,我们最终享受到的只是那200元的饭,GDP是200元才对?算成300元,是不是重复计算?他这样考虑是另外一个角度,也有他的道理。但是GDP不是这么算的,就是要把锅和饭的钱都算上。
类比一下,买新房的钱,相当于那口电饭锅;而虚拟租金,相当于你煮的饭,两个都要算到GDP里。
再换一个角度想,租房产生GDP大家都能理解吧。假设没有虚拟房租:
A区域居民都是租房,B区域居民都有自己的房子住,那么说明B区域居民比A区域有钱,生活质量更好。但是在统计GDP的时候,B区域因为没有租金,算出来的GDP反而比A区域低。居民生活质量好,GDP却低,这更不合理。
想解决这点,要么就不把租房算成GDP;要么就像现在一样,把B区域的自有住房折算成虚拟房租。
可能以上类比不是很恰当,其实笔者也觉得虚拟房租这一项,有过度计算的嫌疑。但联合国说了要这么算,很多发达国家也都是这么算的,那咱也跟着这么算就完事了。毕竟我国GDP与国外GDP的可比性,也是咱们重点关心的。
扯得太远了,咱们还是来看五经普的数据。
首先看全国的整体情况。根据普查,2023年末,全国共有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的法人单位3327万个,与2018年末(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相比,增长52.7%;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29亿,增长11.9%。个体经营户有8799.5万个,从业人员1.80亿。
分省情况,看上表就可以了。2023年末,全国法人单位数量最多的三个省份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若看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也是如此。
看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的增长率,共有七个省份超过了20%。最高是安徽,增幅达29.8%,之后分别是云南、海南、湖南、宁夏、四川。北京和江苏为负值。突出的特点是,中部各省的从业人员数量增长率普遍高于全国平均。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那就是近五年来,我国中部地区新增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在我国经济版图的地位愈发重要。要知道,中部地区历来是我国人口流出的主要地区,大量人员前往京津、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外出打工。现在,尽管绝对数量仍然有限,但他们留在家乡工作的机会,增多了。
若比较薪资待遇,中部地区仍不如东部沿海。但能在家门口就业,即使牺牲掉一部分收入,很多人也是愿意的。无他,能在工作之余兼顾到家庭,是很多普通打工人的愿望。在婚姻上,避免异地是维系夫妻感情的重要客观条件;在教育方面,会减少大批的留守儿童,将可能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消杀于无形。
所以,这不仅仅只关乎到就业,而是会在社会的各个层面引发一系列的正反馈。是自发的发展也好,是承接了沿海的产业转移也好,总之,中部崛起这一老生常谈的战略,正显现出一些好的效果。
以上是从增长率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此外,表格中还将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数量与常住人口结合起来,计算所占的比例。哪里占比高,说明哪里就是我国的就业重心、经济重心。或者说句不好听的,哪里上班的“牛马”就多。
结果跟常识相符,依旧还是东部沿海。比值前七名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天津,其中京、沪超过50%。他们是我国上班族比例最高的地方。与此同时,我国人均GDP排名前七的省市也正是这七个,只是顺序稍有不同。
而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比重最低的五个省份,分别是黑龙江、贵州、广西、海南、甘肃,都在20%以下。除海南外,其余四位也是我国人均GDP排名末尾的四个省份。
最后,五经普还统计了我国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让我们看看我国这6.1亿的干活人,(二、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4.3亿,个体经营户1.8亿),都是干什么行当的?
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按大类分,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制造业10482万人,占24%;批发和零售业5326万人,占12%;建筑业5117万人,占12%。
在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是:批发和零售业8224万人,占46%;住宿和餐饮业2541万人,占14%;制造业1836万人,占10 %。
将法人单位和个体户合起来看,从业人员过亿的两个大类分别是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其他详见下表。
单独看一下工业。在工业中,哪些细分行业的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最多呢?排名前三位的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有1048万、814万和79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