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被称为清朝“圣主”,他为清朝的稳定与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开启了康乾盛世。康熙皇帝不仅在清朝的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甚至在整个王朝的历史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君主。康熙因为其在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所以,他的很多事迹,也都广为流传。比如擒鳌拜、平三藩、诛反叛,这些都是他最为人称道的功绩。
但不太被人所知的是,康熙皇帝还有一位亲哥哥,叫爱新觉罗·福全,他是顺治皇帝的次子,比康熙皇帝大一岁。按照传统的传续来看,福全应该成为清朝的皇帝,但因为各种原因,他却与皇位失之交臂。那么福全为何与皇帝失之交臂?他差点继承皇位,为何还甘愿只做一个亲王?从他的人生历程来看,真实的福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福全为何与皇帝之位失之交臂在中原王朝的传承过程中,皇帝作为王朝的中心,其传续问题,往往成为王朝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王朝制度建立之后,按照基本原则来看,都是以嫡长子为首要的继承原则,这是从周朝开始建立的基本传承准则。
但因为王朝内部很多势力,其交织关联往往非常复杂,他们与皇帝也有着巨大的权力与利益关联。所以,各个皇子关于皇帝位置的争夺,以及皇帝通过立储君,在内部形成博弈,都会使得皇位的传承出现变化。
清朝起源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其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还是以部落形式存在。所以其君主并没有真正形成有序的传承,甚至于在康熙晚年,还出现了“九子夺嫡”的现象。一直到雍正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清朝皇帝的传续问题,才逐步得到解决。
在清朝的初期阶段,对于皇位的传续,还是比较混乱的。清朝的第一位皇帝努尔哈赤,不仅没有把地位传给长子褚英,还杀掉了褚英。褚英之所以会被杀,其真正原因是他已经严重影响了努尔哈赤的权力与地位。因为在清朝势力发展的初期,根本没有一整套的制度与文化,能保障君主与其后代能有稳定的利益传承方式,所以,其内部往往用激烈的博弈,甚至是相互杀戮来解决问题。
皇太极会最终成为皇帝,恰恰是因为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其身份地位都比较低。他恰恰成为努尔哈赤儿子们形成的几个大的势力之间的角力点,所以,皇太极反而成为被推选成为皇帝。
皇太极的势力最为弱小,他成为皇帝之后,其他的势力还能继续博弈,而皇太极则成为一个虚君。皇太极继位之后,通过忍耐与等待时机,最终在内部不断调整,最终成为内部最为强大的势力。
皇太极在之后与明朝继续战争的过程中,也突然去世,最终导致皇帝位置空缺,而在当时,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但清朝满族家族势力却最终没有选择豪格,而是选择了皇太极的第九个儿子顺治。
顺治的登基其实与皇太极的登基如出一辙。在清朝初期,家族的势力足以架空皇帝,在各个家族博弈的过程中,每个家族都不愿意让其他实力强大的家族成功,所以只能推选一位势力弱小的君主,成为虚君。
因为顺治年幼,最终由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代替顺治皇帝,行使皇帝的权力。随着顺治皇帝逐渐成长起来,多尔衮逐渐老去之后,顺治才得以亲政。不过,顺治虽然能够进行亲政,但其对满人贵族的控制力还是极为有限的。
顺治皇帝上位后本想利用汉人势力,与满人贵族形成抗衡。
根据《显宗实录》记载:“顺治帝,好汉语,慕华制。”但由于在当时汉人势力与满人势力还处于激烈的满汉矛盾之中,顺治没能真正使得内部形成制衡。所以,顺治皇帝终其一生都被满人贵族所限制,最终暴毙而亡。在正史上,被记载说,顺治是得病而死。但根据一些野史记载,顺治皇帝也有很大可能是因为被满人贵族所害,也有一些野史记载,顺治皇帝被迫出家。
顺治去世之后,满人贵族们就需要选择新的皇帝。而就如同满人贵族选择皇太极与顺治一样的原因,满人贵族选择支持爱新觉罗·玄烨,成为后来的康熙皇帝。如果按照正常的传续,福全似乎更应该成为皇帝。
因为从继承权上来看,福全要比康熙要高。从父系上来看,福全与康熙虽然都是顺治的儿子,但福全比康熙大,福全占据优势。而从其母系家族来看,福全也要强于康熙,因为福全的母亲董鄂氏,是清朝的大贵族,顺治为了在其内部形成博弈,还特别宠爱董鄂氏的姐姐,这对于董鄂氏贵族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康熙的母亲佟佳氏,只是顺治皇帝后宫中不受宠的一位后妃。但在顺治后期,顺治皇帝最终还是没能完全掌握权力,所以满人贵族最终还是有着很大的权力。所以,当顺治去世之后 贵族势力还是倾向于扶持一个弱势的君主,最终使得满人贵族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最终导致看上去地位更具有优势的福全,与皇帝失之交臂。
在历史记载中,福全与皇帝失之交臂的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当时康熙皇帝中过天花而存活下来,满人贵族认为康熙身体有了对天花病毒的免疫能力,所以更加能胜任皇帝的位置,所以推选康熙成为皇帝。而另一种说法,是福全眼睛有残疾,不适合成为皇帝 最终由其弟弟爱新觉罗·玄烨成为皇帝。
这两种说法在之后比较流行,这里面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这两种说法是真实可靠的,而另一种可能,这两种说法,其实是满人贵族势力,为避免福全上位,而寻找到的借口。从清朝前期一贯的推选皇帝的方式来看,福全与皇帝失之交臂,有很大可能是贵族就是需要一个弱势的君主,而福全的眼部疾病以及康熙免疫天花病毒,只是满人贵族想要达成真正目的的搪塞之词。
所以,福全与皇帝之位失之交臂,有可能是他的疾病,也有可能是康熙免疫天花病毒,但更有可能,是满人贵族们在当时为了自身的利益,通过博弈,最终形成的结果。
福全为何甘心做亲王在中原王朝的变化发展中,皇帝可以说是一个高危职业,被反叛的风险非常大。而当皇帝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风险,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中牵扯着极大的利益。在中原王朝的历史变革中,通过反叛成为皇帝的有很多,而成功者也不少,有很多人终其一生的梦想就是成为皇帝。
但也有很多人,曾经有机会成为皇帝,但最终甘心成为臣子。康熙皇帝的亲哥哥爱新觉罗·福全,距离皇帝曾经只差一步,从法理上来说,他甚至比摄政王多尔衮还要接近皇帝的位置。但他最终却还是甘心做一代亲王。
要想知道福全为何只甘心做亲王,还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开始说起。爱新觉罗·福全出生于皇家,他的母系家族是董鄂氏,在满人贵族之中,董鄂氏是比较强势的一支贵族势力。董鄂氏早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期就开始与努尔哈赤家族联姻,董鄂氏可以说在当时就是后金的重要部族势力。
随着清朝逐渐开始入主中原,董鄂氏也一直非常强势,顺治皇帝的三位妃子都来自董鄂氏家族,而且顺治皇帝最爱的妃子端敬皇后,就出身于董鄂氏。福全出身非常好,却最终没能成为皇帝,这看上去似乎是造化弄人,但其实是满人贵族势力内部相互博弈的结果。
爱新觉罗·福全出身高贵,但却与皇帝失之交臂,这是在他八岁时发生的事情。一个八岁的孩子,对于权力还没有概念,所以,这也就使得福全从小就接受了他只能做亲王的一个结果。随着福全逐渐长大,在长时间的礼教思想的灌输之下,他可能已经没有了成为皇帝的想法。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世祖曾问福全志向,其对曰:“愿为贤王。”而世祖的表现则是比较惊异。从《清史稿》的记载中,我们可以作出两个方向的猜测。其中一种,如果是《清史稿》是真实的,那么清世祖在听到儿子愿意成为贤王的时候,不是高兴,而是“异之”,这其实意味着两种可能。其中一种,是清世祖惊异孩子的聪明,但另外一种,就是清世祖惊异谁教孩子说的这些话。
因为顺治去世的时候,仅仅二十四岁,顺治活着的时候,福全不超过七岁,福全即使在六岁说出这样的话,他也只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而已。以孩子的阅历来说,他不可能自己就有这样的观念。
而从顺治的角度来看,他在当时还年富力强,并没有立储的打算,而他的儿子说出这样的话,是否就代表着贵族已经确立了他的后继者?这对于终生在与满人贵族势力博弈的顺治来说,并不是一桩好事,所以,顺治听到福全说愿为贤王的这句话的时候,所表现的情绪不是开心,而是惊异,甚至是紧张。
从顺治的角度来看,他通过隐忍和等待,最终熬死了多尔衮,终于有了一定的权力。而且他通过与满人贵族中最强势的势力董鄂氏联姻,并且宠爱董鄂氏,来形成自己的势力。在他的势力构建中,他其实是想要让福全成为皇帝。
但在当时,一方面是因为满人贵族势力还比较强大,另外一方面,顺治早早去世,最终使得满人贵族势力重新获得权力,最终使得康熙上位,有着比较强大家族势力的福全没有成为皇帝。
那么我们再来看另外一种可能,如果《清史稿》是不真实的,顺治与福全父子没有这段对话,那么就代表着后来的史书撰写者,为了使得康熙皇帝更具有权力与地位的合法性,故意编造了这样一个事件。
从两个角度来看,福全其实都没有机会成为皇帝。首先,董鄂氏虽然是大家族,但是它很难以一个家族的能量,与满人贵族其他各种势力进行对抗。而其次,康熙一旦成为皇帝之后,其内部就已经开始形成势力的重新划分,在之后,逐渐走向稳定的过程中,福全就更加没有机会成为皇帝。所以,在之后,福全一直是以亲王的位置上,作为康熙皇帝所使用的贵族势力存在。
真实的福全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正历中,对福全的记载比较少,其中间跨度也比较大。从对福全幼年的记载,再之后,就是康熙六年,被封为亲王。康熙六年时,福全也不过十五岁,当时康熙皇帝年满十四,开始亲政。
康熙亲政之后,就把福全立为亲王,在当时康熙虽然亲政,但孝庄太后的意见还是极为重要的。孝庄太后把福全立为亲王,为的不光是笼络福全,更重要的是,孝庄太后看重的是福全背后的董鄂氏家族势力。
随着福全被任命为亲王,又有议政的资格,年轻的福全也来到人生最为荣耀的时刻。但五年之后,也就是康熙十一年,他又上疏辞去了议政的资格。根据《清史稿·福全传》记载:“十一年十二月,疏辞,允之。”
康熙十一年,在清朝历史上看似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是如果我们纵观康熙一朝的格局变化,就会明白,康熙十一年正是朝野之中发生大变革的前夜。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康熙就已经开始平三藩的行动,所以,在前一年,康熙皇帝就开始在内部进行调整,对内提升自己的权力。也就是在康熙十一年,福全上疏辞去了自己的议政之权,使得康熙的权力更加集中,然后能使得康熙在关键时刻,有着专权的能力。
从福全主动退出议政的举动可以看出,福全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退让,什么时候该进取。福全从康熙十一年退出议政之后,基本就已经退出权力的中心,他也能安心地等待机遇。
他之后的两次出现在《清史稿》中,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一次是护卫太皇太后游五台山,再一次就是太皇太后去世的时候。以康熙的角度来看,孝庄太后可以被认为是康熙的蒙古势力支撑,而福全背后的势力董鄂氏,则是他满人势力的支撑,而且,福全的妻子也是蒙古势力,这就使得孝庄势力和福全背后的势力形成联姻关系。
福全通过与孝庄太后建立关系之后 其实也得到了额外的保障,所以他才能继续与康熙形成比较紧密的关系。随着康熙平定三藩之后,清朝内部逐渐形成稳定。但在平定三藩之后,清朝在边疆的势力也还没有稳定下来,到了康熙中期,平复边疆的反叛成为康熙的首要任务。福全到了康熙中期之后,成为清朝的大将。
在福全平定反叛的过程中,他还为皇帝的儿子胤禔主动背了黑锅,可见福全善于忍让与忍耐,才得以保全了自己。从福全比较少的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福全是一个懂得忍耐与等待的人,他最终能够得以善终,一方面是因为他知道等待与忍耐,而另外一方面,他也有比较强的能力。
福全是康熙皇帝的亲哥哥,从血脉与家族的传承来看,他似乎更应该成为皇帝,但由于时局的变化,他阴差阳错,与皇帝位置失之交臂。但福全既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被欲望冲昏头脑,反而能隐忍与低调,恪尽职守,做好了自己的事情,最终得以善终。
参考文献:
《清朝皇室与三藩之乱》
《清代宗室世子考》
《清代前期亲王辅政体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