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言商,可这真是纯粹的生意吗?”3月4日,香港商界传奇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CK Hutchison)宣布,将包括巴拿马运河附近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港在内的43个港口经营权,以228亿美元的天价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领衔的财团。这笔交易一出,舆论炸了锅。商务部直斥其“在商不言商”,香港媒体怒批其背离民族大义,连中远海也只能干瞪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李嘉诚为何不惜代价推动这桩买卖?他葫芦里卖的又是什么药?

事情得从头说起。巴拿马运河,全球贸易的咽喉要道,承载着约3%的海上运输量。早在1997年,长江和记就拿下了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两港的经营权,并在2021年续约至2047年。本来风平浪静,可特朗普上台后,风向变了。他多次公开叫嚣,要“夺回”巴拿马运河,甚至声称中国通过这些港口“卡美国脖子”。虽然这说法站不住脚,但美国压力却实实在在。3月4日,特朗普在国会演讲中得意宣布,这笔交易是美国“重掌运河”的胜利。巧合的是,同一天,长江和记官宣卖港,交易对象正是美国资本。

这43个港口横跨23个国家,涉及亚洲、中东、欧洲等地,但唯独保留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资产。表面看,李嘉诚赚了190亿美元现金,堪称大手笔。可细一琢磨,这交易没经过公开招标,直接锁定贝莱德集团,速度快得让人咋舌。难道真像外界猜测,背后有“猫腻”?这不禁让人怀疑,李嘉诚是被美国“逼宫”了,还是主动“献宝”?

面对这好处,国内企业不是没想过分一杯羹。中远海很早就说想接手,还摆了个“欢迎竞争”的样子。可惜啊,李嘉诚好像根本不想给国内的企业一点机会。交易后,中远海只能看着,港口被美国拿了。这真令人感叹:男的有情,女的无意,国内资本白准备了,连门票都没捞到。是报价不够好吗?还是李嘉诚有别的计划?

李嘉诚,96岁,从塑胶花起家,到如今坐拥全球商业帝国,他的传奇故事无人不知。他出生于内地,香港是他发迹的第二故乡,尽管如今国籍已改,可骨子里流淌的仍是中华血脉。这次卖港,引来无数质疑。现任香港特首李家超和前特首梁振英先后发声,提醒商人不能只顾赚钱忘了根。前者说,社会对此事关注度极高,值得深思;后者更直白:“没有祖国的商人,走到哪都被人欺。”言下之意,李嘉诚这步棋,可能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更不用提国内民众的愤慨情绪。有人说,这相当于给美国递了一张“扼喉”的牌。巴拿马运河价值大,美国掌控谁敢保不用遏中国?李嘉诚说“在商言商”,但这买卖,已超商业,碰国家红线了。

话说回来,李嘉诚真就铁了心要卖吗?也不尽然。自交易公布后,长江和记股价持续下跌,市场信心明显受挫。可即便如此,他仍未停下脚步。有人分析,他其实是骑虎难下。如果不卖,美国可能通过巴拿马政府施压,甚至直接撕毁合约,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卖给国内企业呢?特朗普绝不会善罢甘休,搞不好还会连累其他海外资产。两害相权取其轻,卖给贝莱德,或许是他眼下最“稳妥”的出路。
但这稳妥,真能保他全身而退吗?香港媒体一针见血:这决定可能直接影响李氏家族未来的荣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企业若失去民心,再大的财富也可能是昙花一现。

优秀的公司追利润,伟大的公司赢人心。李嘉诚这步棋,究竟是商业天才的最后一搏,还是晚节不保的败笔?如果是你,会选择卖给美国,还是力保港口留在“家里”?这笔交易的倒计时还在滴答作响,最终结局如何,恐怕还得看李嘉诚如何在这场大国博弈中找平衡。故事未完待续,我们拭目以待!
埋加拿大的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