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年中国国防预算达到 1.78 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约 2313 亿美元。这个看似庞大的数字置于国际坐标系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维度:美国同期军费高达 8860 亿美元,超过其后全球前十大军事强国预算总和。从 GDP 占比看,中国军费仅占经济总量的 1.3%,远低于美国 3.39% 和北约国家 2% 的平均水平。若按人均计算,中国军费支出更仅为美国的 1/18,这种投入强度与经济体量、安全需求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资金流向始终遵循防御性原则。海军航母编队构建远海防卫能力,火箭军部署反介入 / 区域拒止体系,战略支援部队发展太空感知技术,这些投入有效维护着亚太战略平衡。不同于某些国家将 60% 海军力量部署西太的进攻性布局,中国 99% 的现役装备从未跨出过国境线。

美国防长奥斯汀近期 "不寻求对华开战" 的表态,与十年前 "今夜就开战" 的战争叫嚣形成戏剧性反差。这种转变既源于中国军事科技跨越式发展 —— 歼 - 20 隐身战机、东风 - 17 高超音速导弹、055 型万吨大驱等装备构成的现代化作战体系,更根植于中国核威慑力量的可靠升级。从东风 - 41 洲际导弹到 096 型战略核潜艇,中国已建立可信的二次核打击能力。

在贸易战领域,中国对等反制措施展现出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更令世界侧目。当美国对华加征 301 关税后,中国海关总署 12 小时内即公布 128 项美国商品加税清单,这种快速反应能力背后是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市场纵深支撑的战略底气。

中国军费 7.2% 的增幅,恰与教育支出 8.4%、科技投入 10% 的增长率形成政策矩阵。这种统筹安排印证着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的传统智慧。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持续推进、中导条约履约的模范表现、联合国维和行动最大出兵国的身份,共同构筑起中国安全观的多维注脚。

当前全球军费开支突破 2.2 万亿美元的历史峰值,中国军费占比不足 11%,却承担着维护 17 万公里边境线、300 万平方公里海域以及海外 600 万公民安全的重任。这种投入产出比,恰恰印证着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成本效益优势。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中国军力建设始终遵循 "够用、管用、实用" 原则。从也门撤侨的军舰到亚丁湾的护航编队,从国际抗疫的运 - 20 机队到地震救援的空中突击队,中国武装力量正在书写军事能力向全球公共产品转化的新范式。这种以实力求和平、以发展保安全的道路选择,或许正是破解大国政治悲剧的历史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