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们对米莱的关注热度快要超过普京了,这实际上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一种共鸣。总有人在问,中国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阿根廷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不会。
中国确实存在诸多拉美现象,例如机构的繁杂、经济结构的失衡、与时俱进的就业压力、各地财政不断膨胀的负债率。同时,我们也即将迎来一个新的财政赤字年。不过,国情不同,不可类比。对中国而言,阿根廷最值得关注的是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不创造财富的行政架构过于庞大,衰退是必然的。历史上王朝的兴衰,都与体制成本的扩张紧密相连,始终难以解开,初期都是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后期则臃肿庞大、效率低下、无所作为,还四处检查搜刮,历史上似乎从未有第二个米莱能直接对政府开刀,这刀可真够快的。体制成本一旦膨胀,就像恶性肿瘤一样,癌细胞会竭尽全力与白细胞抢夺资源。阿根廷的危机有众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日益膨胀的体制性成本。阿根廷在经济濒临崩溃之际,迎来了手持电锯般激进的总统米莱。米莱一上任就发表了著名的“他妈的”演说,这显然是一位极具个性的总统。他还是一位学者,而且偏偏是一位自由主义学者。正因如此,米莱的改革能否成功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如果成功,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将再次畅销。去年这个时候,国内一些学者也在探讨拉美现象,其实都是想用拉美的教训,给中国自身提个醒,有些话不便直说,办公室精英不会认可,还有些问题可以直说,这就是拉美现象。
阿根廷经济崩溃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机构庞大、挥霍无度。但说了也白说,消除这种类似癌细胞的问题的代价是自我折磨,还会伤害到众多无辜。大家说精简机构很容易,其实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根本不是机构的问题,而是谁来约束权力的问题,有人说是法律,这又是中国人的一种幼稚想法,不清楚是权力定义了法律。阿根廷就是这种情况,庞大的行政管理开支,挤压了企业和居民的分配空间。当经济危机来临,阿根廷政府无力对企业大规模减免税收,企业的利润已经到了生死边缘。企业没有利润,资本就会外流,就业压力就会增大。而阿根廷的社会保障体系恰好也不太有效,居民的生活缺少一道抵御风险的屏障,一旦失业率上升,经济瞬间就会崩溃。体制成本过高、无法削减是阿根廷经济大败局的核心问题。面对财政开支和就业压力,阿根廷开始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举债提高财政赤字率,刺激经济,负债率超过了90%,这又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超发必然会引发通胀,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时间和程度的问题,而且和你工资涨不涨、消费与否没有必然联系。你不花钱,财政会拼命花钱。疯狂的投资能够扩大税基,也会拉动生产性需求,危机就是这样形成的。
至于中国,目前统计的负债率是67.5%,专家一致认为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实际上并不乐观。人民币不是美元,不会有人投资人民币。更重要的是,财政很可能无法获取地方隐形债务的真实完整数据。这种对数据真实性的追问在各个方面都存在。例如GDP增速,一些国企刷业绩,而青年失业率方面,一些学校只是象征性填表。所有这些都是在蒙蔽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都是在积累风险。所以客观地说中国确实存在拉美现象。阿根廷是被庞大的体制机构、失效的社会保障体系、高负债这三个方面拖垮的。这三个方面也正是中国正在面临的问题。
阿根廷在米莱的领导下能否走出危机呢?应该说已经出现了一些复苏的迹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改革,米莱大骂了一通低效臃肿的政府机构,直接裁撤了一半的部门,大幅削减公共开支。这使得阿根廷在2024年10月实现连续九个月的财政盈余,而中国目前各地财政从上海开始全都入不敷出。对阿根廷民众来说,最可怕的是物价飞涨,当地人形容比火箭还快。米莱的新自由主义取得了什么成果呢?截至24年10月,月通胀率从25%降到了10月单月的2.7%,是三年来的最低水平。但要说米莱的改革成功还为时尚早,米莱计划2025年将年度通胀率降至18.3%,而机构评估却是44.7%,这仍然很惊人。
阿根廷离我们很遥远,阿根廷发生的一切都不能与中国类比。但是阿根廷的危机和改革都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一旦货币放水刺激经济,很可能要提高通胀预期。国外一些机构甚至认为在2025年下半年就会发生,相信不会这么突然,因为还有体量巨大的房地产在下行。从政策角度来说,对通胀的担忧远远超过对通缩的担忧,相信中国的金融体系有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一个中性的选择还是报告提出的3%的低通胀率。最后还是要祝福米莱,希望阿根廷人民能走出困境。[比心][比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