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时期,日本从我国学习大量东西,却为何走上不同发展道路?

台台君说史 2019-06-18 23:25:44

听一段传奇,讲一场经典,欢迎来到台台说历史。

说到唐朝,肯定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骄傲了,当时的唐朝只能用“盛唐”两个字来形容,而李世民也被誉为“天可汗”,在盛世唐朝下,自然也少不了万邦来朝,这里的万邦里,自然也包含日本这个岛国民族。

影视剧作品唐朝一角

遣唐使也就是说是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的留学生或者留学僧,也就是说当时的来唐朝学习的既有日本人也有日本僧人,我们过去把遣唐使的这段历史甚至作为中日友好交流的这么一个象征来称赞,也就是说当时的中日交流非常频繁,达到了古代当时的一个高潮,所以评价也非常高。

日本遣唐使渡海

遣唐使主要的作用是什么呢?他其实就是把这些学习中国文化和技术的人送来唐朝,让他们学习唐朝的文物典章制度、技术文化、学成之后再把这些带回日本。但这些人学习了带回去之后好像情况又有所不同。他们在唐朝学习的制度性文化基本都没有保留下来,保留下来的都一些技术层面的东西。

日本遣唐使乘坐的船

而且在此之后日本却走上了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我们都知道隋唐时期发明了科举制度,中国也因为这么一个科举制度逐渐开始尚文,就是说更注重文人这种文化,文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而日本却恰恰相反,等唐朝过后日本反倒出现了庄园,出现了武士,出现了武士集团,慢慢的走向了一个尚武的道路,甚至还有将军掌权的时代。

日本独有的武士道

这么看来,好像我们国家对日本的影响没那么深?但我们看到中国的佛教、史学、文学甚至包括绘画、建筑、雕刻等都有非常浓厚的唐朝的风格,甚至日本的奈良城、京都城都完全参考洛阳来建造的。

但还有学过去的包括科举制度,以及均田制等等却在过去日本仅仅昙花一现就再次崩溃了,这是为什么呢?

古代科举

我觉得第一个还是交流不便的原因,毕竟日本要来中国要垮过一片大海的,当时的走海路的风险特别的大,而且当时造船的帆是麻而不是棉,所以非常脆弱,吹着吹着就坏了,所以遣唐使在海上遇到风险的概率几乎为百分之五十,比如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他虽然说是6次东渡日本,但其实前五次都是失败的,等真正第六次达到日本后眼睛都瞎了。

鉴真东渡图

甚至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就是有一个日本人叫阿倍仲麻吕,当时他在中学学完后回日本,结果遇见暴风雨,所有人都以为他遇难了,唐朝的李白还专门写了一首诗来怀念他,结果后来这个阿倍仲麻吕又回唐朝来了,一说原来是被风给刮到越南去了,从那以后他也再没回日本,就取了中国名字“晁衡”,定居中国了。

影视剧作品中的晁衡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本土的文化影响,首先就是唐朝和日本是不同的文化,或者说日本的文化就低于当时的唐朝不止一个档次,那时候日本的贵族和氏族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并且很注重血脉,你说一个科举制度去颠覆日本的贵族集团,这根本就不可能。

日本独有的武士集团

所以,小编认为,遣唐使看似在唐朝学习到了很多,但其实更多在日本发扬的还是技术层面的东西,排除技术层面的,而一些文化层面的东西经过演变就变成了日本自己的东西,你也不能说“四不像”吧,但经过他们本土的消化,确实成为了日本自身的文化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