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六百年时光:岳阳唯一状元黎淳的传奇与纪念

烟火照人心自暖 2025-03-17 22:16:27

状元非天生注定,而是凭借个人努力与才华赢得。通过勤奋学习,积累知识,展现卓越能力,方能荣获此誉,成就一番事业。——为纪念黎淳诞辰600周年,我们特此举办活动,旨在传承其文化精神,弘扬其艺术成就,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位历史伟人的卓越贡献。黎淳(1423-1492),字太仆,号朴庵,乃华容县龙秀村人。他是明代湘籍中唯一的状元,亦是岳阳市史上状元之唯一人物。黎淳中举后,历任翰林修撰、经筵讲官、左谕德、左庶子、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吏部侍郎、南京工部尚书及礼部尚书。弘治辛亥年因病退休,进阶荣禄大夫。次年四月十八日病逝,享年70,朝廷赐祭,谥文僖。黎淳生平兼具平凡与传奇,更有显著成就。其弟子李东阳赞道:“黎先生品德高尚,科举登第,位居显要,保全名节,真乃一代伟人。”家世背景源于卑微之境,出身并不显赫。黎淳生于明永乐二十一年十月廿九,华容县小官吏家庭。祖姓杨,为东汉杨震后裔。三世祖杨绍祥因女无嗣,命次子杨受孙代继黎家。黎淳乃黎元勋曾孙。祖父黎有常洪武时遭变故去世,家道中落,父黎斌8岁出家为僧。

黎斌自幼聪颖,自学成才,还俗后入县衙任职。永乐初,明成祖招楷书高手抄《永乐大典》。黎斌护送华容县生员赴南京,中途一人逃走,他遂替考,中高等被录。经过两年,《永乐大典》誊录告竣,黎斌获吏部八品宁县丞之职,正式步入仕途,完成了从平民到官员的转变,为黎淳日后的仕宦生涯奠定了基石。勤奋努力,孜孜不倦地学习,是成为人才的典范。通过不断求知与进取,树立了优秀的榜样,激励着人们向学,追求卓越。黎淳自小便聪慧过人,勤勉向学,心怀远大抱负。虽年少时身材不高,常被同窗戏谑,但他作《咏爆竹》一诗以自嘲回应。娇小身躯藏自怜,芳心犹存未曾灭。尽管身形已定格,内心热情仍未歇。时节至时寒气盛,烈焰腾起震天响。万众之上,轰然一声雷鸣响,震撼人心。诗中展现了黎淳的雄心壮志与恢宏气度,令人对他刮目相看,倍感震撼。

黎淳十多岁时随父于修水县苦学,精通经史。他承父书法之长,小楷精妙。这助力他日后高中。父退休后,黎淳回乡,两次乡试不第,遂设龙峰书院,研读授徒,矢志求取功名。景泰七年秋,黎淳中湖广乡试。天顺元年,其策论《帝王治天下,必以求贤安民为首务》得明英宗赏识,被点为状元。黎淳文名大噪,成为学子楷模,“一举成名天下知”。秉持公正无私之德,树立清廉高尚之典范,以身作则,廉洁奉公,成为世人楷模,彰显正直品格。黎淳任吏部侍郎时,公正选拔官员,不徇私情,拒收贿赂。门生赠红云布,他即退并题字:“今县令锦上添花,吾不取此妖服。”此事成为“却布黎淳”的清廉佳话。

黎淳两次拒礼:一次,广东官员赠书与银酒盏,他收书而退还酒盏并注“奉还养廉”。另次,福建官员赠精美闽扇于民安,黎淳即刻令其领回。黎淳始终清廉自律,不为子孙谋取私产,树立榜样。他教导子孙廉洁奉公,不贪不腐。其后代为官者,皆 承其家风,清廉为官,为人清白,被誉为“清白世家”。谆谆教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求知的心灵;人才伯乐慧眼识珠,发掘并培养着潜藏的英才,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黎淳乃杰出教育家,曾任明宪宗、明孝宗太子师,为其日后治国奠定基石。尤明孝宗朱祐樘,登基后励精图治,成就弘治中兴,此与黎淳之教育密切相关。黎淳于翰林院培育众多英才,其门生遍布朝野。楚地三杰刘大夏、李东阳、杨一清尤为出众,均官至尚书,二人更任内阁首辅。他们秉承师训,为官清廉,名扬后世。

黎淳重教育培养人才,亦重选拔。成化甲午,他主顺天府乡试,发现马中锡被作弊,即稽核定其为解首。任吏部侍郎时,提拔学问高、能力强者,何乔新即其一,多成清官。黎淳尤为重视平民学习成长,凡有志学者皆受鼓励,并亲自考核。其后,四人中乡试,一人登进士。他治家严谨,子孙受教严格,多成就斐然。文坛资深前辈,著作等身,堪称大家。其文笔流畅,思想深邃,作品广受赞誉,实为文坛之瑰宝,著述界之楷模。黎淳乃文坛杰出者,著作颇丰,但历史局限致留存稀少。仅《明诸试录》640卷等失传,现存仅《黎文僖公集》。黎淳自感文多应酬,非立言之作,故不存稿,致作品多散佚。

黎淳诗文广博受赞,对写作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文乃心声,正心诚意、广读古籍,方能文从字顺。主张文章丰蔚,反对雕饰。其文重气,意到辞达,自成一家之言。黎淳于翰林院编修《大明一统志》等史书,屡获皇赏。他还著岳州文史诗文,与吴节同游岳阳楼、洞庭湖,撰《吴太守新修岳阳楼成暇日同登》等诗。在多地,黎淳亦撰多景诗文序,均为岳阳珍贵文史资料。正直不阿,生活节俭,这些品质彰显出高尚的品格,体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自律精神,是值得推崇与学习的美德。黎淳性格耿介端毅,重视伦纪节俭,忠诚正直,尤爱直言除弊。会试在京,他告知学友不游冶。学友戏弄他,于青楼小巷呼其名。黎淳不辩,仅吟诗回应。五里之遥见红楼十里,花丛深处忽传声,唤我名为黎淳者,耳畔回响心自惊。命运早定状元名,特遣嫦娥传佳讯。诗中展现了黎淳对功名及状元之志的坚定信念,同时映射出他不从众、坚守自我的独特品质。

黎淳朝堂陈奏,遵旧典,重社稷,常提“正风俗、革奸弊”,得帝采纳。为官俭朴,无私馈。面责同僚过错。反华容奢俗,躬行节俭,家人亦然,布衣蔬食。黎淳逝世后,同科进士、工部尚书徐贯(浙江淳安人)作《挽黎尚书淳》诗,概括其生平:“三朝辅政光四海,状元三试非奢望。经筵启智选贤良,两京佳绩如典璋,中流砥柱百炼钢。”今年是黎淳诞辰600周年,他勤奋好学、勇于争先,秉德无私、为官清廉,忠诚正直、敢于直言,节俭朴素、乐于助人,展现了中华美德,对民族复兴仍有借鉴意义。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