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林环绕的李家旧居:那些被岁月尘封、如烟雾般缥缈难追的过往

烟火照人心自暖 2025-03-17 22:02:35

柏树林街中段路西,一列仿明清建筑矗立,特别是10号至12号的六间青砖灰瓦房,古朴典雅,为这条老街添上庄重气息,引人遐想往昔风华。李乃棠,一位古稀老人,是这排房屋的现任主人及打理者,面容清癯,戴眼镜,历尽风霜。柏树林曾居多位名人,如武伯纶等。约李老谈家事,李家的历史可追溯至其祖父辈。清朝末年,全国广设新式学堂,推行新学制。武昌李乃棠的祖父李冠军立志应考,父丧母寡,考中后得清府30两纹银,留3两自用,余27两奉母,孤身赴京。李冠军在京师大学堂博物系与李约址同寝结友。毕业后,李赴兰州管盐务,虽被视为美差,却因严苛遭非议,且无意仕途,辛亥革命后归乡。李约址返陕任教职,邀李冠军至西安,半年后李应约而至。

初抵省城,李凭李约址推荐与新学背景受多衙门征召,含杨虎城将军,但他均以“不慕仕途,志在育人”婉谢。李之风骨获二人敬佩,遂邀其至尧山中学执教,李欣然应允。一年后,其教学获赞,虎城将军遂允其来省城任教。重返西安,李冠军执教于女师、女中及西安师范等校,培育出刘庚、方仲如、董学源、陈元方、邵武轩等杰出人才。1948年起任菊林中学董事,该校后更名西安市第二十一中学。1956年退休,转任西安市政协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李家在长乐门里东岳庙西侧与柏树林共有三院房,均购于李冠军及子女薪资分红。东岳庙旁“道德学校”后更名昌仁里小学,扩建时李冠军无偿赠邻院,校方以拆下木材回馈。柏树林28、29号南北两院,长约65-70米,宽约15米。李乃棠比划道,昔日街窄院多。草图显南北布局,南院住宅,东向入院,上房3间,中厅共餐。后院植石榴、椿树,有水井变苦,需买水。北院下房住大姑家。

二次采访时,李乃棠携其兄李乃鹏,带来1962年全家福及李柏龄早年照片,显李家院上房木槅门窗,关中民居特色。李乃鹏忆,此房自祖父购得便如此,占地1.1亩余,当时周围院落多此格局。李乃鹏称,虽不及高家大院规整大气,但此处“门前也有二龙相望的石凳”。石凳与院极不相称,或为庙宇遗物,文革时失踪。上房虽有木雕,却无李家大院的照壁等细节,纯为居所。北院含两部分:南进门,中排三间房,西为院,北为铺。李乃鹏记得,北房租予张琴家;另两间租给8号陈海顺一家及伙计,因陈家租铺卖蒸馍。陈家带来壮劳力,日夜制作,蒸馍筋道味美,吸引全街顾客。

20世纪50年代初,卧龙寺前涝池被填平变为蔬菜公司,清晨骡马车载蔬菜来此过磅,再分送城内各副食店,其中李家的铺面转型为柏树林蔬菜副食商店。期间,李学芬搬至三中便于工作,李学英婚后亦离柏树林,家中人口渐稀,空房渐多。1956年起,政府统管出租余房,李家爷爷虽反对,虑及家人归家,终不得已从之。北院被租后,初收微薄房租,“文革”间,房租无收,房亦被收。50年代,李家南院因人多拥挤,且连阴雨致上房土坯墙倒塌,李学白夫妇开始改造,后李乃鹏参与维修上房。80年代,李学白设计下房翻修,李乃堂租借设备,采用新工艺,室内地面令人羡慕。李家房屋修缮不断,明清风格依旧。

80年代改革开放,国家推广市场经济,街道办要求李家将沿街住宅改铺面,柏树林沿街铺面初现。因殡仪馆近邻,店铺多售殡葬用品等。李家拒改,经沟通后科协启用李家东厦房,供青少年科技服务部免费经营模型,丰富学生课余生活。2004年柏树林街道拓宽,李家房屋因“压红线”被拆。李乃棠发现违规拆除超120平米,历时三年维权,终获口头认定,但复建房屋却无法办理产权证。这是一个既令人极度愤慨又无能为力的现状。

李乃棠凭借坚韧毅力建成房屋。2010年,柏树林街道升级,他并购相邻房屋重建,使房子更规整且面积扩大。2011年,这300余平米的二层空间成为青曲社的发祥地。三元文化融合,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发展,增强了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还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李冠军(1878-1966),名兴勇行三,湖北武昌籍。1909年京师大学堂毕业,1913年来陕执教于三秦公学等多校,育人五十余载,桃李满三秦。曾任西安市政协委员,享年90岁。万瑞馨(1882-1968年),湖北黄冈籍,民初于西安女子模范学校执教,1910年嫁予李冠军,婚后育有三女一子。李家长女名学芬,次女为学源,长子李学白生于1918年,四女李学粹则于1926年11月6日出生。李学芬自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于抗战时期被派往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的西北联大,担任教学工作。

1938年4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由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更名成立,汇聚华北西迁的北平大学、北平师大、北洋工学院等高校资源,成为西北高教的强大联合体。抗战结束后,1939年李学芬返西安,任教于陈天人先生创立的省立兴国中学、西安高级中学(原市二十中)、市三中、市二中等校,50年代荣获西安市优秀教师称号。李学源武昌长大,随姑姑生活,抗战后离汉赴宝鸡。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宝鸡分部任财会,期间与中共地下党员张本源结婚,张常年在多地从事隐蔽工作,曾任郭寄峤秘书。

郭寄峤(1902-1998),原名季峤,合肥籍国民党将领。1923年保定军校炮科毕业。1942-1948年,他历任重庆卫戍多职及鄂陕甘、第一、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等,后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甘肃省主席等。由于张本源身份特殊,夫妇俩四处漂泊,导致李学源与父母鲜少相见。至50年代初,李学源与张本源定居北京,张本源担任民盟中央某领导秘书。李学白西安高中毕业后入读西北工学院土木系,后入职陕西黄委会,转任水利局勘测大队长。50年代随黄委会迁洛,1959年起任水利电力厅勘探设计院工程师。其妻张青凤曾任多校职务。

李学粹,后宰门小学毕业,1948年8月自陕西省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9月入职西安女师。1950年经李屺阳推荐,曹冠群邀请,任省妇联办公室副主任,后下放韩城县王峰公社,最终在渭南农林、农机管理局任职至退休。李家两代人,乱世中坚守国学,皆为高学历,堪称书香之家。四人投身教育,育才无数,由此树立了优良家风。李家第二代遍布国内多地,成就斐然。柏树林老宅唯余李学白一家。李学白与张青凤育有长子李乃鹏、次子李乃棠及三女李乃英,此地乃李家起源之所在。李家富足之地,却给李乃鹏带来灾祸。“文革”时,同学来访敲门声被诬为接头暗号,四人遭关押。乃鹏否认罪行,公安逼供同学,终被诬“反革命”,革委会主任欲判死刑。

那年9月,“温度尔汗”事件震惊世人,并导致李乃鹏案出现重大转折。李乃鹏狱中时,其母张青凤竭力赴京申诉。同年,李乃鹏获释,方知1971年9月3日判决未宣,幸免于难。他难忘此日,泪湿眼眶。其余三人至1976年出狱,直至1979年才终获平反。在柏树林,李家院相较于其他名人院落显得毫不起眼,但它承载着李家三代人的生活点滴,除了日常琐碎,还融汇了全家的喜怒哀乐,故而独具韵味。柏树林李家院中,年逾古稀的李乃棠坚守着老宅,他感慨道:“这简陋居所虽不值钱,但它是父母的故乡,我怎能轻易离去。”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