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将关注点聚焦于量子点这一新兴领域。作为光电材料与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半导体量子点以其量子产率高、发射光谱窄、兼容溶液工艺等优越特性,在显示、照明、激光及光伏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经济价值。其中,钙钛矿量子点凭借低成本、合成工艺简单、光谱连续可调等优势,逐渐成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然而,钙钛矿量子点的产业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其发光器件的外量子效率(EQE)已提升至20%以上,达到商业应用门槛,但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瓶颈。近日,清华大学化学系马冬昕团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提出了一种分子诱导的量子点熟化控制策略,成功实现了高效且稳定的深红光发光器件,为钙钛矿量子点的产业化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II-VI族和III-V族量子点(如CdSe、CdS、InP等)以其优异的光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显示器和发光二极管(LED)等领域。然而,这类材料通常需要复杂的合成工艺,同时原材料成本较高。此外,部分传统量子点材料(如含镉化合物)可能存在环境毒性问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钙钛矿量子点的独特优势相比之下,钙钛矿量子点在多个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成本低廉:钙钛矿量子点的原材料价格低,合成过程简单,适合大规模生产。
光谱连续可调:通过改变钙钛矿量子点的成分或晶体尺寸,可实现从紫外到近红外的光谱调节。
优异的光学性能:钙钛矿量子点的发射光谱窄、色纯度高,同时具有高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
尽管如此,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阻碍其产业化的主要障碍。在量子点的生长、纯化、成膜以及储存过程中,其表面高动态的不稳定配体容易脱落,导致表面原子配位不足,并产生大量缺陷。这不仅降低了量子点的发光效率,还加剧了团聚和奥斯瓦尔德熟化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其性能和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清华大学马冬昕团队提出了一种分子诱导的量子点熟化控制策略,旨在通过表面分子设计来改善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和发光性能。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双齿有机小分子,这些分子不仅尺寸小,而且具有分子柔韧性,可通过自适应的方式与钙钛矿量子点表面相结合。
这种分子通过与表面失配位的Pb²⁺相互作用,能够维持量子点表面的稳定状态,同时抑制团聚和不良熟化现象。最终,这一策略有效降低了表面缺陷态密度,大幅提升了量子点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
光电性能的显著提升基于这种优化的钙钛矿量子点,团队成功构筑了一种深红光发光器件,其发光峰位位于686 nm,外量子效率高达26.0%。这一性能突破了此前钙钛矿量子点发光器件的记录,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性能与稳定性的双重突破优异的工作稳定性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问题一直是实现商业化的最大障碍。在此次研究中,团队开发的发光器件表现出卓越的工作寿命:
在13.3 mA/cm²的恒定高电流密度下,器件的工作半衰期达到了310分钟。
在初始辐射亮度为190 mW·sr⁻¹·m⁻²的条件下,器件的工作半衰期更是延长至10587小时。
优异的可存储性除了运行稳定性外,钙钛矿量子点的存储性能也是评估其实用价值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这种新型量子点溶液在存储一个月和三个月后,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21.7%和20.3%。这一成果表明,分子诱导熟化控制策略不仅能提升量子点的即刻性能,还能有效延长其储存寿命,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高效且稳定的深红光发光器件在高清显示领域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量子点发光显示器(QLED)中,可用于实现更纯正的色彩表现和更高的色域覆盖率。
生物医学治疗在生物医学领域,深红光波段的光源可用于光动力治疗、荧光成像等方面,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新的工具。
其他光电领域除了上述应用,这种高性能的钙钛矿量子点发光器件还可用于光通信、光学传感和其他光电技术领域。
展望:迈向钙钛矿量子点的商业化新时代清华大学团队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分子诱导的量子点熟化控制策略,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钙钛矿量子点的稳定性问题,使其在光电器件中的应用更具可行性。作为一项具有开创性的技术,这一策略为高效稳定的量子点发光器件的开发提供了全新思路。
未来,随着进一步优化和大规模生产工艺的完善,钙钛矿量子点有望在显示、照明、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实现广泛应用,并在相关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清华大学马冬昕团队的研究无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钙钛矿量子点商业化进程迈出了关键一步。
结语从量子点的独特优势到钙钛矿量子点的性能优化,清华大学团队的研究以科学的创新和实践为导向,为光电材料与器件领域注入了新活力。钙钛矿量子点的高效稳定发光器件不仅为产业化铺平了道路,也为实现科技进步和经济价值双赢带来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