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贵阳达德学校的建造者,一位来自偏僻布依古寨的乡野木匠

黔程历史 2024-10-05 16:02:44

读小学时看过一本连环画《睢阳保卫战》,特别喜欢南霁云;元朝时期,贵阳建南霁云庙,明朝时期改为忠烈宫,贵阳人多称为黑神庙。

清朝末年,在忠烈宫中设立达德学校,校舍建造者是来自董农的著名匠人刘艺顺,因此我一直想去董农乡村看看,是否还有传统民居遗存?

一、贵州忠烈宫

01.睢阳保卫战

唐天宝十四年(755),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叛唐,15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向长安。

天下承平日久,大唐各州县不堪一击;年底,安禄山即攻入洛阳;次年,因唐玄宗昏聩,先冤杀名将高仙芝,后逼迫哥舒翰出战,导致潼关失守。

天宝十五年(756),玄宗逃亡成都,随即安禄山攻入长安,太子李亨在灵武自行登基,即唐肃宗,改元至德。

肃宗任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稳住了阵脚,击败叛军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成功收复了河北一带,相当于攻入了安禄山的老巢。

安禄山由此身体每况日下,眼睛也失明(估计是糖尿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近侍非打即杀,又有废了次子安庆绪的心思,最终为安庆绪所杀。

安庆绪乃命尹子奇率领13万大军进攻河南,一时之间河南各城镇纷纷陷落,唯有重镇睢阳(今商丘市)未陷。

安庆绪的计划是占领河南,截断大运河的汴河段,由此朝廷将失去长江、淮河流域的最重要赋税,叛军甚至可以进一步攻入江淮之地。

睢阳太守许远见势危,乃向坚守宁陵(今河南宁陵县)的张巡求救,张巡于是放弃宁陵,率全军3000人悉数进入睢阳。

许远自知领军能力远不如之前在雍丘(今杞县)数败叛军的张巡,于是主动让出主将之位,自己则负责后勤粮草等事务。

至德二年(757)正月,异常惨烈的睢阳保卫战拉开帷幕!

尹子奇大军多达13万人,而睢阳守城将士不过6800余人!

尹子奇大军猛攻,张巡则坚守城池,往往一日之内,尹子奇大军轮番进攻达20多次,但就是攻不下睢阳城!

叛军久攻不下,士气低落;张巡觅住良机,派大将南霁云、雷万春悉数出击,叛军万万没有想到张巡会主动出击,混乱之下溃退数十公里,张巡缴获大量车马牛羊,由此得到补给。

五月,麦子成熟,叛军正欲收割麦子,张巡乃击鼓假装出战;叛军仓皇应战,张巡又命全军休息;叛军见此,认为张巡不过装装样子,不敢出击。

张巡随即命南霁云、雷万春迅速出城攻击,竟然攻入了尹子奇的大营,叛军再次大败,张巡又获得粮草补给。

七月,睢阳城粮食几乎吃完,守城将士也只剩下1000多人了,张巡乃命南霁云率领30精骑出城向临淮(今江苏泗洪县)贺兰进明求援。

南霁云左右开弓,挡者立死,尹子奇数万大军竟不能挡,反而乱作一团,南霁云杀出敌阵,赶到临淮。

贺兰进明嫉妒张巡之功,又担心自己受到灵昌(今河南滑县)许叔冀的袭击,根本就不愿出兵。黔程注:许叔冀首鼠两端,最后还是投降了叛军。

贺兰进明说:睢阳失守已成定局,我若出兵,临淮也必将守不住。因爱惜南霁云之才,乃设宴款待,想将南霁云留下来。

宴席之上,南霁云望着满桌美食,不能下咽,数度求援无果之下,竟抽出佩刀,一刀斩下中指,愤而离席!宴席之上,无人不为之震惊!

离开宴席,南霁云张弓引箭,射向佛塔,发誓道:待我破贼回来,不杀贺兰进明,誓不为人!言语未落,箭头深入砖墙,兀自颤动不已!

回程途中,南霁云在真源(今河南鹿邑县)守将李贲处获马百匹,在宁陵(今河南宁陵县)得到城使廉坦支援的3000将士。

深夜,南霁云带领3000将士冲入敌营回城,敌军重兵阻挡,3000将士战死2000人,仅1000人成功入城。

在入城的战斗中,南霁云顺带又抢了叛军的几百头牛。毕竟,睢阳城最缺的就是粮草了。

睢阳城最终到了杀马以食的地步,马杀完后,就连鸟雀、老鼠也被吃光,最后到了吃人的地步,张巡杀了自己的爱妾、许远杀了自己的奴僮,命令守城将士吃了下去,成为最惨烈的一页!

十月初九,叛军通过云梯登上城墙,守城将士因为饥饿,已没有力气拉开弓箭,眼睁睁看着叛军执刀而至。

尹子奇也是一员名将,因敬佩众人忠勇之烈,乃劝降众人。

南霁云未作声,张巡见状,大声呵道:南八,死则死矣,怎能投降?南霁云笑道:本欲有所作为,您既然这样说,我怎敢不死!黔程注:南霁云排行第八,也称南八;南霁云未作声,是想效仿三国姜维之计。

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人,最终被杀害!

睢阳守卫战,守城10000将士(含南霁云借来的3000人)大小作战400余次,几乎全部战死;城破之时,城内仅剩400多人。

尹子奇在睢阳被拖住达10月之久,13万大军伤亡竟达到惊人的12万人,尹子奇本身也在攻城战中被南霁云射瞎一只眼睛,差点丧命!

在此期间,朝廷收复了长安;睢阳城破10日之后,朝廷又收复了洛阳;尹子奇带领不足1万兵力,仓皇北逃!

睢阳守卫战,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彪炳史册!

02.贵阳忠烈宫

战国时期,楚国设置黔中郡,大致为今贵州铜仁、湖南湘西一带。

贵州自古尚黑,黔就是黑色的意思,所以贵州多建有“黑神庙”,黑神就是黔神,是贵州的保护神,是贵州本土的原始信仰。

据说黑神庙最初供奉的是三国时期彝族首领孟获。

南霁云被杀时,其子南承嗣年仅7岁;肃宗感念南霁云之忠烈,封南承嗣为婺州别驾;一个7岁小孩被封为从四品官职,没人心生不满,一些大臣居然觉得赐封轻了,对不住殉国的南霁云!

南承嗣后来担任清江太守(贵州剑河县一带),为官清廉,很有政绩,当地百姓要为其立庙供奉;南承嗣不肯,最后推辞不了,勉强同意将南霁云的牌位供奉于庙。

这就是贵州为何供奉、祭祀南霁云的原因了。

元朝时,朝廷建“顺元城”,顺元城就是如今的贵阳城,在城中修建了南霁云祠,供奉南霁云。

或许唐宋时朝贵州一带多在黑神庙中供奉南霁云,也或许顺元城中的南霁云祠前身本来就是黑神庙,所以顺元城中的南霁云祠也被称为黑神庙了。

明洪武十七年(1384),朝廷重建南霁云祠。

明景泰年间,贵州按察使王宪上奏朝廷,请求将南霁云祠列入官方秩祀之典,并赐额“忠烈”,南霁云祠由此改名“忠烈宫”。

明清两代,忠烈宫多次增建或重修。

明清时期,贵州商人在外省经商,抱团取暖,形成同乡团体,聚会议事之所就名为“忠烈宫”,由此南霁云就成为了贵州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

不过这种性质的忠烈宫实际上是贵州会馆,与祭祀意义上的黑神庙/忠烈宫又有所不同;祭祀意义上的黑神庙/忠烈宫曾经遍布贵州大地,不过遗存至今的则几乎无存了。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王若飞的舅父黄干夫、黄齐生等人在忠烈宫内成立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两年后,扩建为达德学校。

如今所见的达德学校大门,实际上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建,所以为砖木结构的半西式门楼。

达德学校大门

忠烈宫的享殿则是清康熙十二年(1673)所重建,不过享殿中的神像在解放后被弃毁,殊为可惜!

忠烈宫享殿

真正的明朝遗物,则是1997年重修达德学校时,在一进前院意外出土发现的两尊石狮了。

因为当时贵州很少有人见过真正的狮子或者北方雕刻的石狮,所以这对由贵州石匠建造的石狮与北方石狮相差甚大。

明朝石狮

黄干夫在忠烈宫的后院修建达德学校的校舍,所请的设计师和建造者,就是贵阳地区最出名的木匠—乌当水田镇董农村刘艺顺。

达德学校旧址

二、董农民居

正是因为达德学校校舍为董农木匠刘艺顺所设计并负责建造,所以我才一直都有前往董农一游的强烈愿望。

董农是一个布依族村寨,原名“董龙”,因地理位置山形酷似一条蛟龙而得名。我三年前去过一次,不过走得不够细致,所以今年故地重游。

01.堡子组

堡子组几乎没有遗存的传统民居了,之所以前往一游,是因为村中有一座僧人墓塔,即悟庆禅师墓塔。

悟庆禅师墓塔

墓塔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也叫六合塔;如今旁边有白姓人功德碑一块,由此可以推断,悟庆禅师应该俗姓白吧。

墓地为半圆型结构,墓地台阶之后为香炉、供桌。

塔基为须弥座式,塔身为仿木式石塔,塔刹为宝珠式宝顶;塔基有精美石刻,塔身上刻满佛教经文。整座墓塔艺术造诣非常高,是难得的精品。

台阶两侧为石刻狮子和精美石雕,见到这两头狮子,我就觉得和贵州忠烈宫颇有相似之处,可谓是一脉相承吧。

石雕与石狮

墓塔后方,是一块墓碑。

墓碑上部为“极乐境”三字,中间为“临济正宗第四十三世......”,两侧对联“天地完人贞与孝,世间真佛死如生”。

墓碑

我本想向村中老人了解悟庆禅师的更多事迹,不过没遇到人,太阳正烈,于是作罢。

02.湾子组

湾子组中有一户人家,门联上有对联:三槐门弟、四杰家声。

“三槐门弟”说明屋主姓王,源于太原王氏;“四杰家声”中的四杰指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我之前看过一篇资料介绍:清朝光绪年间,此屋主人为王定基,为进士,后来任水田地区的闾长(相当于区长),当地传言其曾割股治愈母亲的疾病。

听闻王定基“割股愈母”的事迹后,贵阳三大家族之一唐家的唐尔镛(曾任北洋教育司长)为其写下“孝行可风”匾额,唐尔镛的弟弟唐尔铭(曾任安顺专员)也为其写下一幅抱联:诚意信能回橐籥,孝行长此式乡闾。

如今,湾子组墙体上所宣传的“孝”文化,就是源于此了。

不过,如今此屋已为现代水泥砖房了,大门关着,我也就无法入内询问屋主,唐家兄弟所写的匾额和抱联是否还保存完好。

继续往村里走,有一口古井。

古井后面的山腰上,就是一栋栋布依传统民居了,如今都已无人居住。

一些民居保存尚好,但多数都只剩下巨大的条石屋基,其中保存最好的是一组三进合院建筑,主楼保存完整,但前院和厢房则已无存。

我走进明间,透过窗户,看见堂屋中放置有一副棺木。

我从小在乡下长大,那时农村没有通公路,即使有公路也没有车可坐,走亲戚时一般都会在亲戚家住一晚上。

那时候的农村,如果家里有老人的话,都会提前准备好棺木,多放置于茅房,所以晚上上厕所时,我心里都会很害怕!

我和兄长曾经聊过此事,兄长说:棺木是一种很降人的东西!

我深以为然!

其实我的胆量也不算小,如今一个人在野外探险时,即使是深山老林之中,也不怕孤身一人从一堆坟墓中走过。

不过,因为童年时的阴影,如今在一些老屋中见到棺木,都会一略而过。

所以,我在湾子组没有拍照,感兴趣的朋友,自己现场一游吧。

03.台子组

从湾子组继续前行,不久就到达台子组。

以前台子组也叫革佬寨,寨中有一个四合院,是达德学校校舍的设计师和建造者刘艺顺的住宅,村民称为“刘氏四合院”。

清末时期,贵阳出名的木匠多在水田一带,而刘艺顺又是水田最有名的木匠,所以才被邀请设计并建造达德学校的校舍。

刘氏四合院包括主楼、两侧厢房和倒座房,朝门开在右侧厢房,中间为天井。

如今主楼保存尚好,还有人居住,右侧厢房只剩半壁,左侧厢房和朝门门楼则已无存了。

刘氏四合院

主楼明间的腰门中间镂空,为对称的旋转形吉祥图案,上部还有精美木雕,这是我所看过的最为精美的布依族传统建筑腰门。

明间腰门

朝门门楼虽已不存,但台阶保存尚好,最为难得的是,每一块石块上竟是精美的石刻图案,我猜想那一排排圆形图案可能有铜钱的寓意吧。

朝门台阶石刻

我和屋主老人聊天(一对夫妻),老人非常热情,告诉我:他是刘艺顺的后代,如今已是第七代了。

100多年之后,刘艺顺建造的四合院,其后人还在使用;而达德学校的校舍,更是异常完好的保存着。

我并非土生土长的贵阳人,毕业后来贵阳工作,其中大半时间都外派到市州,因达德学校而知晓刘艺顺这位木匠大师,是我来董农看民居的动力。

04.大寨组

我想到大寨组既然名为“大寨”,想必传统民居应该保存较多,因为一般而言,名为“大寨”的村子,多是以前大队(有点像现在的行政村)所在地,所以又驱车前往大寨组。

大寨中也有一些保存完好的布依传统民居,其中一些还住着人,不过屋前有狗,还未靠近就已犬吠起来,于是没有入院内了。

05.新寨组

我到过董农村两次,上一次还是三年前,游玩的是湾子组、台子组和大寨组。

这一次是因为在头条上看到一位朋友介绍的一个非常精美的朝门门楼,就在新寨组,所以今年故地重游。

从大寨组靠右前行,不要左拐进入大寨组村中小道(道路狭窄),而是靠右往半山公路前行,可以一直开车到新寨组。

在村中宽阔处停车后,转入村中小道前行,很快就看到朝门了。

由此小路步行前往

精美朝门

朝门保存得非常完好,从青砖来看,估计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朝门最为精美的,是两侧上部的彩绘图案,颜色鲜艳,栩栩如生,我词穷无法形容,直接上图吧。

彩绘

朝门两侧底部为巨大整石所筑,正面雕刻有图案,圆形如铜钱般,和台子组刘艺顺住宅朝门台阶的石刻图案完全一致。

圆形石刻图案

进入院内,院落天井空间巨大,两侧厢房已无存,只剩主楼了。

主屋

主楼明间腰门也很有特色,虽不如刘艺顺住宅腰门精致,但腰门下方的门柱为两个精美的木雕构件,又是我所见到的最美的腰门门柱了。

腰门门柱木刻

后记:

董农一带的布依民居的确非常有特色,可惜大多数都已不存,一些没人居住的老屋因无人照料,形成“破窗效应”,正在加速的腐坏。

因为没有纳入文保,所以命运堪忧;也许10年后,就会荡然无存;如果感兴趣的话,趁早一游吧,春天时节,董农乡野其实也很漂亮!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忠烈宫: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2.悟庆禅师塔墓: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董农村堡子组。

03.董农民居: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董农村湾子组、台子组、大寨组、新寨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