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宋庆龄将一台大磅秤送往延安托儿所,毛主席:鸟枪换炮了

林格说历史文化 2024-11-10 20:04:41

1942年,宋庆龄将一台大磅秤送往延安托儿所,毛主席:鸟枪换炮了

1942年的延安,一台从大洋彼岸辗转而来的大磅秤,在艰难的长途跋涉后终于抵达了延安洛杉矶托儿所。这个看似普通的医疗器械,却让整个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欢欣鼓舞。毛主席在视察托儿所时更是亲自踏上大磅秤体验,并写下"好好的保育儿童"七个大字。这台大磅秤的背后,凝聚着多少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关爱?它又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运输过程?而更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延安的一所托儿所会有一个"洛杉矶"的名字?这背后又有着怎样感人至深的故事?

一、中央托儿所的建立背景与初期发展

1939年的延安,战火纷飞。在这片黄土地上,许多将士的子女面临着特殊的困境。当时,延安地区的革命军人和工作人员大多将孩子寄养在当地农民家中。这些农民虽然热心照顾,但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加上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得一些孩子营养不良,甚至出现了夭折的情况。

更为棘手的是,一些被寄养的孩子因战争流离失所,与父母失去联系。这些消息传到延安后,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毛主席专门提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在延安建立一所托儿所。

选址工作随即展开。经过实地考察,兰家坪的一片山坡最终被确定为托儿所的地址。这里有二十多间破旧的窑洞,虽然年久失修,但基础结构尚可。在确定选址后,一场紧张的整修工程随即展开。

当时的建设工作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物资短缺,砖瓦、木料等建筑材料极其匮乏。工作人员就地取材,利用周边的黄土和石块,对窑洞进行加固。其次是技术力量不足,很多参与建设的同志都是第一次修建窑洞。但在老乡们的指导下,他们很快掌握了技术要领。

最困难的是冬季施工问题。1939年的冬天特别寒冷,黄土结冰后变得异常坚硬。工作人员就在白天挖土,晚上用火盆烤地,第二天再继续施工。就这样,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一批新窑洞建成了。

1940年春天,第一批设施开始投入使用。托儿所设立了保育室、医务室和厨房,还专门开辟了一片菜地。随后,托儿所开始接收第一批儿童,他们大多是革命烈士的遗孤和前线将士的子女。

为了科学照顾这些孩子,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早上6点起床,孩子们要列队做早操,然后吃早饭。上午有识字课和唱歌课,下午则安排户外活动。托儿所还根据当地特点,开展了力所能及的劳动教育,让大一点的孩子参与菜地种植。

这种科学的管理方式,使得托儿所的孩子们身体素质明显改善。但随着入托儿童数量的增加,物资供应的压力也随之加大。特别是在1941年后,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托儿所的生活物资变得更加紧缺。

二、洛杉矶托儿所的命名由来

1942年初,宋庆龄在香港收到了一封来自延安的信。信中详细描述了延安托儿所面临的困境:孩子们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营养不良问题日益严重,甚至连最基本的称重工具都没有。这封信让宋庆龄立即展开了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募捐活动。

当时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侨互助会。这个组织成立于1935年,多年来一直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宋庆龄通过在美国的关系网,与洛杉矶华侨互助会取得了联系。她详细介绍了延安托儿所的情况,以及那些革命烈士子女的生活现状。

这些信息很快在洛杉矶的华侨社区传开。一位叫陈德明的华侨医生率先响应,捐献了一批儿童药品和医疗器械。随后,当地的华侨商会也加入进来,组织了一场专门面向托儿所的募捐活动。短短两个月内,募集到的物资就装满了三个大箱子。

除了华侨,一些美国的进步人士也参与其中。美国"援华医疗队"的成员玛丽·贝克医生,专门挑选了一批适合儿童使用的医疗设备,其中就包括那台后来让托儿所人人称赞的大磅秤。

募集到的物资从洛杉矶起运,经海路运抵香港。当时香港已经处于日军威胁之下,运输变得异常危险。宋庆龄和当地进步人士制定了周密的转运计划:将物资分散包装,混在普通货物中,通过多条路线转运到重庆。

在重庆,这批物资又面临着国民党当局的盘查。负责转运的同志机智地将这些物资伪装成普通的民用物品,才得以安全通过检查站。从重庆到西安,物资改用汽车运输,走走停停,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

最后一段路程是最艰难的。从西安到延安,没有完整的公路,只能靠骡马运输。当地的百姓得知这些物资是给托儿所的孩子们的,纷纷主动提供帮助。一位老乡更是免费借出了自家的几头壮骡子,参与了运输。

1942年6月,这批物资终于抵达延安。当托儿所的工作人员打开箱子时,发现里面除了医疗器械,还有儿童服装、玩具、图书,甚至还有一些营养品。每件物品上都贴着一张小纸条,写着"洛杉矶华侨赠"。

为了感谢这些远在美国的同胞和友人,延安的领导同志提议将中央托儿所改名为"洛杉矶托儿所"。这个名字不仅是对海外华侨援助的纪念,更象征着中国人民抗战事业得到了国际友人的广泛支持。从此,这个带有"洋名字"的托儿所,成为了延安一道独特的风景。

三、大磅秤背后的故事

从洛杉矶到延安的这台大磅秤,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旅程。1942年5月,当这台重达80公斤的精密仪器被小心翼翼地从香港运出时,日军已经开始对香港实施严密封锁。为了避免被日军发现,运输队将大磅秤拆分成几个部件,分别装在不同的箱子里。

运输过程中最危险的一幕发生在从香港到重庆的路上。一天深夜,运输队伍在一个偏僻的乡村遭遇了日军巡逻队。为了掩护装有大磅秤核心部件的箱子,一位姓张的运输队员将箱子藏在一户农家的地窖里,自己则带着其他物资转移,成功地将日军巡逻队引开。三天后,他们才返回那户农家,取回了完好无损的箱子。

抵达重庆后,这批物资又遭遇了国民党特务的盘查。托运人灵机一动,将大磅秤说成是一家私人诊所订购的医疗器械,并出示了一份伪造的订货单。这个说法打消了特务的疑虑,物资得以顺利通过检查站。

从重庆到西安的路上,大磅秤又几次险些损坏。当时的公路条件极其恶劣,颠簸不断。运输队特意找来稻草和棉絮,将大磅秤的每个零件都仔细包裹起来。即便如此,车辆每经过一个大坑,运输队员都要停下来检查箱子是否完好。

最后一段从西安到延安的路程,全靠骡马运输。为了保护这台精密仪器,运输队特制了一个木架,将大磅秤牢牢固定在骡子背上。过河时,他们甚至找来几根木板,搭成简易的桥,让骡子能够平稳通过。

当大磅秤终于运抵延安洛杉矶托儿所时,立即带来了一场科学育儿的革新。托儿所的医务人员第一次能够精确地记录每个孩子的体重变化。他们建立了详细的成长档案,根据孩子们的体重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这台大磅秤的到来,也改变了托儿所的工作方式。以前,工作人员只能凭经验判断孩子们的营养状况。有了精确的体重数据后,他们能够及时发现营养不良的孩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托儿所还根据体重数据,调整了伙食结构,增加了豆类等高蛋白食物的供应。

1942年秋天,毛主席到托儿所视察时,特意查看了这台大磅秤。他亲自踏上磅秤,称量了自己的体重。在看到托儿所工作人员详细记录的儿童成长档案后,毛主席说:"有了这台大磅秤,托儿所的工作就像是从鸟枪换成了大炮。"随后,他欣然提笔,写下"好好的保育儿童"七个大字。

这台大磅秤见证了托儿所的科学育儿实践。工作人员每周都要给孩子们称重,将数据记录在专门的表格上。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发现托儿所的儿童营养状况逐月改善,体重增长曲线也越来越符合健康标准。

四、托儿所的日常生活与艰难时期的坚持

1942年下半年的延安,形势愈发严峻。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得物资供应更加紧张,洛杉矶托儿所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开始在窑洞周边的荒地上开垦菜园,种植白菜、萝卜等耐储存的蔬菜。他们还在窑洞后的山坡上建立了一个小型养殖场,饲养了几只山羊和一些鸡鸭。

为了确保孩子们的营养供给,托儿所实行了严格的食材分配制度。每天早上,厨房会根据大磅秤测得的孩子们的体重数据,为营养不良的孩子额外配给一些鸡蛋和羊奶。工作人员还创造性地利用当地特产小米,研制出一种营养糊糊,加入野菜和少量肉末,既经济又有营养。

托儿所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每天清晨5点半,值班人员就要起床生火做饭。6点整,播放《东方红》的音乐声会唤醒所有的孩子。大一点的孩子负责帮助小朋友穿衣洗漱,然后排队做早操。早饭后,孩子们被分成不同年龄组,开展各种活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托儿所的劳动教育。每天上午,年龄较大的孩子们都会到菜园里劳动一个小时。他们学会了播种、浇水、除草等基本农活。托儿所还特意为他们准备了小型农具,让劳动更有针对性。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培养了劳动意识。

1943年春天,延安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托儿所的菜园产量锐减,储存的粮食也所剩无几。面对这一困境,工作人员开始组织孩子们上山采集野菜。他们还从老乡那里学来了腌制咸菜的方法,将采集到的野菜腌制保存。托儿所的一位老师更是把自己的口粮中的一部分省下来,悄悄地添加到孩子们的饭菜中。

即便在最困难的时期,托儿所仍然坚持每天给孩子们称重。通过大磅秤记录的数据显示,尽管物资紧缺,但托儿所的孩子们的体重并没有出现大幅下降。这得益于工作人员科学合理的营养调配和精心的照料。

1943年秋天,延安军民掀起了大生产运动。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在附近的山坡上开垦了更多的土地。他们还在一位老八路的建议下,尝试种植了一些中药材,既可以作为药用,有些品种的根茎还可以食用。到了年底,托儿所的自给自足能力大大提高。

这一时期,托儿所还创办了一个小型图书角。除了从洛杉矶运来的儿童读物,工作人员还自制了一些图画书和识字卡片。每天下午,都会有固定的故事时间,老师们轮流给孩子们讲故事。特别是那些关于革命英雄的故事,成为了孩子们最喜欢听的内容。

五、托儿所的后续发展与历史影响

1944年春,随着大生产运动的深入开展,洛杉矶托儿所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原有窑洞的基础上,托儿所新开凿了三孔窑洞,专门用作教室和活动室。由于收容儿童人数的增加,托儿所将大磅秤的使用频率提高到每周两次,对每个孩子的成长情况进行更细致的跟踪记录。

这一年,托儿所开始系统整理过去两年积累的儿童成长数据。工作人员将大磅秤记录的数据绘制成图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儿童发育参考标准。这些数据后来被整理成册,成为了解放区托儿所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的营养配餐方案,更是被其他地区的托儿所广泛借鉴。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洛杉矶托儿所迎来了一批新的儿童。这些孩子多数来自收复区,营养状况普遍较差。托儿所立即启动了特殊照顾计划,根据大磅秤的称重数据,为这些孩子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到年底时,这些孩子的体重普遍达到了正常标准。

1946年初,延安各界开展了托儿工作经验交流会。洛杉矶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在会上介绍了科学育儿的经验。他们带去了那台大磅秤,现场演示了如何根据体重数据调整儿童营养方案。会后,很多单位纷纷派人来托儿所参观学习,托儿所的工作方法在延安地区得到推广。

同年秋天,一位美国记者来到延安采访,专程参观了洛杉矶托儿所。他注意到墙上挂着的儿童成长曲线图,详细记录了这个特殊时期儿童的健康状况。这些资料后来被刊登在美国报纸上,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中国解放区儿童保育工作的关注。

1947年3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延安准备撤离。托儿所的工作人员将儿童分批转移,那台大磅秤也被小心地拆解包装。在转移过程中,工作人员始终坚持给孩子们称重,确保他们的营养不会因转移而受到影响。

到达新的驻地后,托儿所很快恢复了正常工作秩序。大磅秤重新安装调试,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在此期间,托儿所还培训了一批保育员,将科学育儿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革命根据地。

1948年底,洛杉矶托儿所的办学经验被选入《解放区托儿工作经验汇编》。这本汇编详细记载了托儿所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科学育儿的方法,特别强调了精确测量和数据记录对儿童保健工作的重要性。

建国后,当年在洛杉矶托儿所工作过的同志们,有的继续在托儿所工作,有的到全国各地支援托儿事业的发展。而那台见证了革命岁月的大磅秤,也被永久保存下来,成为了延安革命纪念馆的珍贵藏品。它不仅记录了一代革命儿童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对下一代的责任与关怀。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