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儿不老,有两儿无家”,老人用亲身经历证明,令人感慨

木棉亲子课堂 2025-02-26 16:47:35

从小出生在农村,在农村长大,从小就特别喜欢听老人讲故事,讲他们那个年代的事情。

我发现老一辈人留下了很多智慧的语录,现在应该叫做“老人言”吧,通俗易懂,还很有道理。

记得小时候老人常说“有一儿不老,有两儿五家”,“儿多不养娘”这样的话,那个时候不懂其中的道理,如今长大成人,结婚生子,父母那一辈逐渐老去,才慢慢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

“有一儿不老”

先说这句谚语吧,这句话的意思是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就不会老,也不敢老,一辈子都要为儿子打算,谋划。

有个远房小姨,她只有一个儿子,当年为了供儿子上大学,那些年小姨和小姨夫总是到傍晚才去菜市场买菜,有些摊位已经开始收拾东西下班了,会把一些不好菜扔掉,我这个小姨就会把这些菜叶子捡回家。

儿子大学毕业之后,下一项任务就是娶媳妇,买房买车,娶媳妇,每一项都不少花钱,小姨只好咬着牙省钱。

其实小姨工作不错,在小学当老师,教了一辈子书,薪资能达到4000多,在小县城也算可以了,但是多年来小姨已经养成了省吃俭用的习惯,在小姨眼里:我多省一分,儿子就能多得一分。

一直到现在,小姨的儿子结了婚,二胎都生了,完全可以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了。

小姨还在为他们这个小家持续做贡献,早上小姨夫起早去工地干活,小姨舍不得让小姨夫在外面早餐店吃饭,每天早上起来煮挂面,煮鸡蛋,鸡蛋要带到工地上当午餐,这样中午的饭钱就能省下来。

我总是跟小姨说:您这么帮扶孩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您和小姨夫都奔六十了,也该享享福,吃点有营养的东西了!

小姨却说:我只有你弟弟一个儿子,我们没了也没人能帮衬他,我们多做点,将来他就能轻松一些。

这一刻我脑子立即想到了小时候听隔壁奶奶说的那句话“有一儿不老”,这句话更加具象化了。

只要身体尚可的,还要打份零工、挣点钱,为自己的养老准备着,谁也不想以后走不动了,成为儿子的负担。

像我小姨这样的,有退休金都舍不得花,还让小姨夫四处打零工,一方面是不想拖累儿子,一方面也是想为儿子多攒点。

对于总是为子女无私奉献的中国父母来说,可不就是家有儿子,自己不敢老,也不能老。

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老话果然有道理啊,只要孩子能好,父母吃多少苦都行。

有两儿无家,儿多不养娘

这句话很好理解,就像我们小时候听过的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吃。

一个儿子的话,无法推卸责任,养不养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但儿子多了就不一样了,通常是儿多不养娘。

一个娘能养几个儿子,几个儿子却养不了一个娘。

老家邻居大娘去年摔了一下,胯骨裂了缝,需要静养,几个儿子却相互推卸养老责任,谁都害怕自己吃亏。

像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家里两个儿子的甚至多个儿子的,总会为家庭琐事争执不休。

有的因为父母带娃不公觉得父母偏心,有的则因为家产分配不均而觉得不公平,到了养老的时候,几个儿子往往因为这些琐事争执,谁都担心自己吃亏,谁都想推卸责任。

到最后却发现,偏偏总是被宠爱的那个儿子呢,因为从小被娇惯,习惯了索取没有过付出,对年迈的父母十分不上心。

不过这其中也有父母的原因,儿子多了,尽量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如果偏心太明显,不光是给兄弟之间制造矛盾不合,也是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埋雷。

“有一儿不老,有两儿没家”,这话虽不绝对,但毕竟是老人流传下来的俗语,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某些社会现象。

为人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担起了责任,责任的终止并非在孩子18岁长大成人。而父母自身的养老问题,也不该总指望在子女身上,自己早早做打算,到时候才不至于因期待落空而失望。

0 阅读:3

木棉亲子课堂

简介:母婴育儿写作达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