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百回导读:贾母的葬礼,宝钗竟然置身事外?

浮生漫读人生长 2024-09-15 15:30:49

这一回的回目名是“史太君寿终归地府,王凤姐力诎失人心”,主要写贾母归天,王熙凤强撑着处理丧葬之事。

贾母归天,这是毫无悬念的,所谓“树倒猢狲散”,指的就是贾母归天后贾府中人有如“飞鸟各投林”,纷纷散去。

但我很期待关于贾母归天时的写法,此回所写,让我大为失望。

作为贾府长期占据最高位置拥有唯一话语权的人,贾母对贾府的衰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便意识到了贾府已经进入了末世,她依然考虑的是如何享受,丝毫没想过要想办法力挽狂澜。

然而,有句俗语说得好,“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是人性使然。

所以,垂危之际的贾母,应该会有一番愧悔之言。

毕竟,她即将离开人世,即将去见贾府的列祖列宗。

她是儒家社会培养出来的贵妇,骨子里还是有着浓厚的儒家思想,何况她相信神佛,自然也会相信地府有列祖列宗在等着她。

于是,她会有一番忏悔,并在忏悔之余,交代自己的后事要一切从简,只有这样,才配得上她的忏悔。毕竟,在她的有生之年,已经过得极其奢侈,不该在身后再浪费银钱。

尤其是贾府经历了抄家,子孙们的生存已经极为艰难,此时省一笔,也许就给子孙们留了一条退路。

再说宝钗,续书里的宝钗,好像换了一个人,成了一个隐形人,能力上隐形,态度上也隐形。

八十回前的宝钗,是个“山中高士”,盛世隐末世出的道家代表人物。她会在人处于困境之时,主动去帮扶。比如提点黛玉、救济岫烟、帮助湘云、为探春的改革补漏托底等。

如果愿意深入原著,我们不难发现,宝钗和黛玉在文本中的分量是分先后的。前期黛玉的分量很重,情节多围绕着宝玉和黛玉展开。但从第四十三回开始,黛玉的分量渐渐减弱,宝钗的分量渐渐加强,尤其是在贾府出现明显衰败之后。

宝钗这个人物的设置,就像是补天的女娲,她是来为到处漏风的贾府做缝补工作的。

比如“死金钏”时安慰手足无措的王夫人,并帮助王夫人善后;比如宝玉被打高调送药;比如贾府找不出像样的人参时帮忙买到实用的真货等。

这种作用,应该越到后期越为明显,尤其是贾母仙逝,能站出来把丧事安排妥帖的也只能是宝钗。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关于管家,曹公通过“协理宁国府”体现过王熙凤的能力超群。

但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一点是,王熙凤只会当有钱的家,即盛世的家,有钱才能办好事。

而且,从凤姐小产倒下来后,因为患了“血山崩”这样的绝症,加上没了以前的那份心气,她是不可能再重新站起来的。

所以,当宝钗嫁给了宝玉,成了贾府的人,顺理成章地便从王熙凤手里接过了管理权。

此时的管理权,一点甜头都没有,只有无尽的责任和付出。而且,因为贾府的经济状况非常差,没钱的家非常不好当,要在没钱的情况下把事办好,也只有宝钗有这个能力了。

所以,当贾母归天,办理丧葬事务的责任,毫无争议地会落在宝钗肩上。

此时的王熙凤,不仅是身体跨了,精气神也没了,可以说是接替了黛玉的位置,变成了一个需要用药养着的病秧子。无论她此时是否失宠,贾府都不会强求她出来主持贾母的葬礼,宝钗也不会置身事外看着凤姐强撑而不出手。

在续作者的有限见识里,只有市井人家的互相倾轧,完全不顾原著的情理和逻辑,也完全忘记了贾府是诗礼之家,所以把这一章回写得毫无人情味,不但邢夫人扣着钱不拿出来,王夫人也一味地指责阿凤,下人们更是只顾看阿凤的笑话。

泱泱百年的贵族之家,历来的家风是“宽柔以待下人”,到了需要同舟共济之时,除了鸳鸯,就再找不出一个忠仆了吗?

如果是这样,那这些仆人也太可恶了吧?一个个都是孙绍祖一样的中山狼,难道这是曹公的原意?

0 阅读:21

浮生漫读人生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