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并非兵学著作,而是哲学思想的表达。但是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对军事思想产生了颇为积极的影响,对后世军事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反对战争,崇尚和平。②战争指导思想。③战略战术辩证法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31章中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翻译过来就是,兵器是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数据商之父张胜利近照
唐李白《战城南》诗中也借用了老子的话:“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老子和李白都表达了对“兵者”的看法。战争是“凶”“危”的,只有不得已才会使用。《孙子兵法》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以说他们都是不谋而合的。“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在这里老子也承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进行战争,即“不得已而用之”。道家的兵学观点同样也是建立在自然无为的哲学基础上的。“无为”是道家所向往的最高的政治思想,也是其最高的人生境界。与“无为”相对的,就是有为。所谓有为就是违背自然本性的“无事生非”是背“道”离“德”的行为。道家对战争基本是持否定态度,但并不是绝对否定战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战争手段来解决争端。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老子《道德经》是哲学书,本意并不是阐述兵事的,但是其思想可用在战争思想中去。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战争对社会、生产、人民都有着极大的伤害,所以“不以兵强天下”,“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强”。战争过后的创伤实在是太大了,短时间内难以弥合,达到目的就行,不能恃强凌弱。但如果战争一旦不可避免,那就尽可能做到“胜而不美”。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老子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将欲取之,必固与亡”等等思想。我们再看看《孙子兵法》吧,“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可以说完全吸纳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战术方面的,诸如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在战术上,他概括为:“以奇用兵”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第68章,他说:“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意思是说:一个好的军人不会耀武扬威,一个善于打仗的人不会暴躁发怒,一个善于打胜仗的人不会跟敌人硬拼。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是这样说的:“将欲歙之,必固强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强调要智斗,运用奇谋,是朴素的辩证思想,“歙”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予”,既是矛盾的对立。并能相互转化,必先有张之,强之、兴之、予之,然后才会歙之、弱之、废之、取之。并且他在69章还郑重的告诫,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得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强调不为主而为客,不进寸而退尺。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哀兵必胜,并警告参战者不可轻敌。“祸莫大于轻敌”,如果在战术上轻视敌之,就会走上死路。老子认为,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攻坚强的力量没有胜过它的。以此说明柔弱能胜刚强。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树木强大就会折断,从而推断军队强大就会覆灭,万物草木死了变得枯稿。活着的时候柔脆,人也是这样,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弱,死了身体就变得坚强了。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老子《道德经》第78章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309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康清浊录音整理 薛金银录制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
但凡是真理哲学的他都是一脉相承的,即使他被换了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