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安徽铜陵德上高速传来一声闷响。一辆以 97km/h 时速撞击隔离带的小米 SU7 标准版,在碰撞后 12 秒内爆燃起火。监控画面中,火光如恶魔般吞噬车体,三具焦黑的遗体被抬出时,家属的哀嚎声穿透了寂静的夜空。这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撕开了新能源汽车安全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事故发生后,小米汽车连夜公布了车辆数据:
·碰撞前系统最后确认时速 97km/h
·驾驶员接管后制动踏板开度 38%
·转向角度 22.0625 度
但这些数据引发三大争议:
1.智能驾驶可靠性:NOA 在施工路段为何未提前预警?
2.逃生设计缺陷:机械拉手藏于变形的储物格,导致车门无法开启
3.电池防护漏洞:高速碰撞后电池包为何迅速起火?
更令人不安的是,小米 SU7 标准版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电池包防护结构在撞击下出现结构性失效。这与特斯拉 Model 3 的双电源冗余设计形成鲜明对比 —— 后者在碰撞后仍能维持 120 秒电子解锁功能。
当小米 SU7 的残骸被拖离现场时,事故路段的电子屏仍在滚动播放 "智能驾驶,安全无忧" 的广告。这场悲剧提醒我们:
·智能驾驶不是 "脱手" 的借口,而是更严格的责任
·电池技术的进步,不能以牺牲机械冗余为代价
·车企的良心,藏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