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有多得人心?誉为“千古第一仁君”,死后辽国皇帝为其流泪

桠沙看情感文案 2025-03-16 04:56:42

公元 1063 年四月,大宋王朝的第四位皇帝赵祯,在福宁殿病逝,享年五十四岁。他 13 岁登基,23 岁亲政,在位长达42年,是大宋在位时间最久的帝王。赵祯离世的消息传出后,京师开封罢市巷哭,数日不绝。就连乞丐与小儿,都在大内之前焚烧纸钱,痛哭流涕。不仅国内百姓悲痛万分,远在辽国的辽道宗耶律洪基,听闻此讯也嚎啕大哭,甚至为他建立了衣冠冢,此后辽国后世皇帝皆祭祀仁宗画像。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帝王,能赢得如此广泛而深厚的爱戴,甚至让对手都为之动容?

赵祯的身世颇具传奇色彩,戏曲 “狸猫换太子” 便以此为蓝本。虽戏曲情节多有演绎,但基本事实是,他的生母是李宸妃,却自幼由刘太后抚养长大。刘太后在世时,隐瞒了赵祯的身世。直到 1033 年刘太后病逝,赵祯才得知真相,甚至一度怀疑生母是被刘太后所害。经过调查发现,刘太后对李宸妃其实不错,还以皇后之礼下葬他的生母。即便如此,刘太后隐瞒他几十年身世的行为,换做常人心中难免有怨。可赵祯却在刘太后灵前焚香祭拜,哭着说:“自今以后,大娘娘清白了”,还下诏禁止对太后的过往妄加评论,并善待刘太后的家人。这份对嫡母的宽容与孝心,在帝王中实属罕见。

宋仁宗一朝,涌现出范仲淹、包拯、欧阳修、王安石等一大批敢于直谏的文臣。赵祯性情宽厚,对臣子的直谏展现出极大的包容。以包拯为例,他公正无私,谁的面子都不给,屡次犯言直谏。激动时,唾沫星子甚至能溅到赵祯脸上。但赵祯不仅不生气,还一边用衣袖擦拭,一边认真倾听包拯的建议。

正因为赵祯的宽仁,才使得这一时期名臣辈出,国家相对安定,民生有所好转,文化领域更是百花齐放,“嘉祐之治” 备受后世赞誉。他给予大臣较高的权力,将权力下放给文官集团,让范仲淹等人放手施为,促成了 “庆历新政” 的推行,虽然后来新政因触动既得利益者而失败,但也展现了他改革图新的决心。

宋仁宗对百姓的仁慈,体现在诸多方面。在位期间,他多次减免百姓赋税,每逢天灾人祸,便痛心不已,下诏自责,积极赈灾救民。他对身边的仆佣也尽力善待。一次,他在御花园散步口渴,却发现侍从未带水。他担心侍从会因此受罚,便强忍着干渴,直到回到寝宫才喝水。还有一次吃饭时咬到沙子,他担心厨师会因此受罚,赶紧叮嘱侍从不要声张。他每年还会遣散几百名宫女出宫,让她们能过上正常的生活。

一天半夜,宋仁宗批阅奏折饿了,很想喝羊肉汤,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他解释说:“如果朕因为贪一时口舌之快,让御膳房准备了羊肉汤,那以后御膳房就会夜夜准备着,一年下来不知道要杀多少只羊;如果形成了定例,后世宰杀的更是难以计数。为了朕的一时饥饿,伤害这么多生灵,朕于心不忍。” 身为皇帝,在自己的需求面前,首先考虑的是对苍生的影响,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令人敬佩。

对于被判处死刑的重案,赵祯都会亲自复查,以免错判重判。每年经他改判的案子,多则数千,少则数百。他极度反感滥用刑律的官员,对因错判草菅人命的官吏,终身不予重用。在他的影响下,仁宗一朝的官吏不敢轻易滥用刑罚,百姓因此受益。

宋仁宗虽有诸多美德,但其 “仁慈” 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他重用范仲淹开启 “庆历新政”,旨在解决宋朝收入少、冗员多、军备弱等问题。却触动了部分官员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围攻。由于宋仁宗耳朵软,缺乏决断力,在官员们的谣诼中伤下,最终叫停了改革,将范仲淹调离京都。这场有可能改变宋朝国运的改革,因他的 “仁而无断” 草草收场。

宋仁宗 “仁而滥赏”,在位期间每年用于赏赐文臣的钱物高达百万钱之巨。谏官司马光认为这种横恩滥赏不妥,上书规谏,却被他拒绝。皇帝的滥赏行为破坏了规矩,引发了小人的攀附和仕途的奔竞之风,造成 “只谋人,不谋事” 的不良现象。

此外,宋仁宗好名,处事有时过于随意。成都举子献 “反诗”,他不仅未治罪,反而给举子安排官职;他还调整科考政策,年满六十岁无论考中与否全部授官,这带来了虚报年龄、规矩混乱和冗员增多等问题。虽有改革的挫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造就了文化和科技的繁荣,使宋朝的文化盛世推向了巅峰。

可惜,这位人人称赞的 “仁宗”,却落得个后继无人的下场。他多次经历皇子夭折的痛苦,最终只能立养子赵曙为太子。1063 年,赵祯驾崩,举国哀悼。他的 “仁”,赢得了百姓的爱戴、臣子的忠诚和对手的尊重。这位 “千古第一仁君”,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令人难以忘怀的帝王。

0 阅读:19

桠沙看情感文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