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一向在关税问题上死不松口的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突然“松口”,考虑将中国进口商品税率从145%降至50%-60%。这一转变看似“示好”,实则暗藏玄机,美国内部正因贸易战的“回旋镖效应”陷入混乱,
而中国始终以“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的立场稳坐谈判桌。这场持续数年的关税博弈,如今更像是美国单方面的“独角戏”,而中国已从被动接招转为主动布局。
美国国内已经扛不住了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最初打着“保护美国制造业”的旗号,但现实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2025年4月,全美最大进口州加州联合其他11个州起诉联邦政府,指控特朗普滥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征关税“违宪”。
连哈佛大学也因23亿美元科研资金被冻结,被迫发行债券自救。普通民众更是苦不堪言:德克萨斯州家庭主妇的电费单飙升,底特律工人因企业裁员抱头痛哭。
387家中小企业组成联盟抗议,称每天因关税损失3800美元购买力。苹果、英伟达等科技巨头更是急得跳脚——90%的iPhone生产线在中国,若加征125%关税,手机价格可能翻倍,直接吓跑消费者。特朗普不得不对智能手机、芯片等关键商品“开绿灯”,豁免部分关税以平息民愤。
美国的盟友开始“反水”
特朗普试图拉拢盟友组建“反华关税同盟”,结果惨遭打脸。东盟拒绝配合,加速与中国产业链绑定;加拿大、墨西哥反手祭出数百亿美元报复性关税;欧盟不仅拒绝“对华脱钩”,还趁机对美国科技巨头罚款;连一向听话的日本也终止了美日贸易谈判。
美国精心策划的“小圈子”彻底破产,反而让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和中欧班列扩大了“朋友圈”。
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喊着“去中国化”,一边离不开中国制造。全球78%的锂电池、65%的显示屏产能在中国,美国农村5G网络依赖华为设备,若强行断供可能导致通信瘫痪。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挥得再猛,也切不断“硅谷设计+中国制造”的全球产业链。
面对美国的反复无常,中国早已“免疫”。2025年4月,中国将对美关税从34%猛增至84%,并将12家美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名单、6家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
这些措施精准打击美国军工和科技企业。
例如被制裁的美国光子公司、BRINC无人机公司均涉及敏感技术领域。同时,中国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用国际规则反击单边霸凌。
经济层面,中国对美出口仅占GDP的3.2%,而内需消费占比超过53%。通过家电“以旧换新”补贴、加速基建投资等政策,中国成功将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从4%拉升至6%,用内需弥补外需缺口。
企业也积极转型:上海中昊针织转攻国内高端市场,哈尔斯保温杯靠轻量化技术抢占三四线城市,今飞凯达借泰国工厂绕开关税壁垒。
中美关税博弈,还未结束
特朗普的关税战像一场蹩脚的魔术表演,加减乘除算得震天响,结果账本上全是赤字。美国通胀因关税飙升1.2个百分点,苹果、特斯拉市值一夜蒸发7000亿美元,盟友离心离德。即便降税至50%,也难掩美国战略困境:既想遏制中国,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
中国则稳扎稳打:宁德时代在德国、匈牙利建厂,比亚迪拿下沙特12.5GWh储能订单,格林美在美国布局电池回收产能。技术层面,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钠电池成本比锂电池低30%,未来可能彻底绕开关税限制。
这场关税拉锯战中,美国从“挥大棒”到“找台阶”,中国从“被动接招”到“主动破局”,剧本早已超出特朗普的预期。
降税提议或许能暂缓美国国内压力,但中美博弈的核心——科技竞争与产业链主导权——仍将长期角力。
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对华关税考虑降低至50%,关税闹剧结束了?_新浪财经_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