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高产经验(六)主要病害防治

淇泉老翁农业 2025-02-04 16:12:37

茄子全生育期会滋生多种病害,直接影响生长和产量的形成。因此,在生产中除了重视肥水管理措施外病害防治不能忽视,否则一旦病害发生轻者减产,重者绝收。虽然茄子病害有多种,从生产实际看较为普遍发生的有以下几种,本文仅介绍发病和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育苗期间

1、猝倒病

危害症状:主要发生在育苗前期,种子发芽后出土前后均可染病。幼苗出土前染病造成烂种或烂芽。幼苗出土后染病,在胚茎部出现淡黄色至黄褐色水渍状病斑,进而病斑绕基一周,病部组织腐烂干枯。病斑自下而上继续扩展,子叶或幼叶尚未凋萎幼苗即猝倒,然后萎蔫失水,呈线状干枯。病情发展迅速,很快从个别病苗蔓延成片“倒苗”,“倒苗”处的地表长出一层棉絮状的白霉即致病菌。

防治方法①按每平方米苗床用95% 霉灵原粉1克,或30%福美·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克,或50%福美·拌种灵粉剂7克,与细土15~20千克拌匀制成药土,播种时下铺上盖,将种子夹在药土中间,防治效果好。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4% 霜· 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防治,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发病初期用30% 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灌根效果较好

2、立枯病

危害症状 :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成株期也可发生。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暗褐色长圆形至椭圆形并有明显凹陷的病斑。病斑横向扩展,绕茎一周后病部出现缢缩,根部逐渐干枯,植株死亡,潮湿时茎部出现淡褐色蛛丝状霉层。染病开始,幼苗晴天中午萎蔫,早晚复正常,随着病情加重,以后不再恢复,并且失水直至立枯而死,立枯病病苗大多数不倒伏,少数渐倒伏,病部菌丝不明这是区别于猝倒病的根本特征。

防治方法: 同猝倒病。

二、生长期间

1、病毒病

危害症状 :叶片产生由黄色小点组成的轮状斑点,有时轮点也坏死。整株发病,叶片绿、黄相间,形成斑纹花叶,老叶出现圆形暗色斑纹,新叶稍显黄色。或病株上位叶片出现局部侵染性紫褐色坏死斑,0.5~1毫米大小,有时呈点状坏死,叶片皱缩呈高低不平萎缩状。

防治措施:1、加强田管,防治传毒害虫,定植前10~15天喷洒0.01%矮壮素溶液,防徒长促矮壮,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虱,可用20%氰戊-马拉松乳油2000倍液,或10%吡虫嘛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抗 威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喷雾。

2、预防:在定植前后各喷10%混合脂肪酸水剂100倍液,诱导茄子耐病。也可用弱毒疫苗N14 100倍液或卫生病毒S52 100倍液浸根处理幼苗,可提高植株免疫力,兼防烟草花叶病毒病和黄瓜花叶病毒病。

2、黄萎病

危害症状:茄子全生育期均可发病,多数在植株5~6叶开始发病,门茄坐果后出现症状,进入盛果期病株数急剧增加。病株下部叶片 脉间或叶缘产生淡黄色斑点,并逐渐发展至半片叶或整片叶变黄。初期病叶在天气干旱或中午表现萎蔫 ,早、晚恢复。后期病叶萎蔫不再恢复,颜色由黄变褐,叶缘向上卷曲,最后叶片大量脱落呈光秆。病害由下向上扩展,至全株发病,有时只半边叶或半边植株发病。发病植株矮小,果实小且少质硬、味差,失去食用价值。剖视病株根、茎、叶柄、果实。可见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有的茎基部腐烂。

防治措施:幼苗定植前2~3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根。定植后发现个别病株,立即灌根,药剂可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500倍液,或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200倍液,每株浇300~500 毫升药液,每隔10天1次,连灌2次,可起到良好的效果。严重的要及时拔除病株,并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

3、青枯病

症状表现发病初期植株顶叶或一侧叶片萎 下垂,晚上恢复。茎维管束变褐色,横切病茎用手挤压或经保湿处理,切面上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严重的病株经1周左右死亡。

防治措施 :生产中应采取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及没病田块培育壮苗,发现病株要及时割除,并在土壤散石灰灭菌。在发病初期用72%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或70%氧氯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也可用4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400倍液喷洒防治。

0 阅读:0

淇泉老翁农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