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炉之癖”的前世今生

媛媛伴庐 2024-05-16 06:09:02

东汉时期,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自此人们便有了烧香拜佛的习俗。在明清两朝的中产阶级家庭香炉已是必备用具,礼佛敬祖均需焚香,更是生活质量的象征,而在文人的燕居中,赏玩炉器,品评香篆,尊为雅事。而这个时期乃至之后最具影响力的香炉具莫过于宣德炉了,在宣德炉的影响下,皇室贵族及文人群体对“彝炉之癖”极为推崇。

明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接受泰国王刺迦霭进贡的数万斤精炼铜,俗称“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以及内廷陈设的鼎彝祭器,于三月初下旨工部和礼部官员铸造鼎彝。宣德炉的整个制作是宣德皇帝亲自督造,所以用材讲究,不惜成本,进贡来的黄铜反复冶炼,直至留下最后的精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在他的《宣炉博论》里就说道 :“宣庙遂敕工匠,炼必十二,每斤得其精者才四两耳。”除了材料改变,铸造方式上也采用了新技术——失蜡法。宣德炉的名气太大,引得后世纷纷仿制,主要在明晚期、康乾盛世,还有就是晚清到民国。

关于失蜡法

失蜡法 (Lost Wax Method)是春秋时期至战国时代,在我国出现的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曾侯乙尊盘融尊盘

以失蜡法浇铸的铜器不仅无外壳垫片的痕迹,而且纹饰精细,玲珑剔透。因此用其浇铸通透镂空的铜器,浇铸复杂多变的铜器更佳。

失蜡法有着苛刻的制作要求和较高的制作成本。一个蜡模只能浇铸一件作品,但其使任何金属都能够完整而忠诚地重现蜡模的样貌。

它决定了绝大部分的产品都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

使每一件作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孤品。

周月康老师一直从事明清官窑宣德炉传承事业,拥有着丰富的制炉经验,更对中国传统器型做过不少研究。

早年工作中拜苏州工艺大家陆祖昌为师,开始了自己的宣炉制作生涯。而后的学习和钻研中,他将自己的艺术天赋与制炉手艺融为一体,开启了自己的铜器艺术道路。

经过多年艰难尝试,他不仅克服了宣德炉传统失蜡法铸造技艺几近失传的困难。

而且使失蜡技艺渐趋稳定,在失蜡法制作下的铜炉肌理润泽,厚度轻薄,浑然一体,让人感动手作之美。

仿古炉型&典雅

板耳押金炉-周月康制

炉身流露铜本身的纹路,展现古拙粗放的纹理肌肤,突出其原始,自然之美。

周老师更发挥自己擅长的雕塑技艺,在铜炉上加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给铜炉附上更多文化寓意,让铜炉更具赏玩性。

错银狮耳炉-周月康制

器身两侧突鼓作狮首耳饰,雕工精细,刻画入神,威严狰狞中更显整器华古高贵气息。

錾刻佛教八宝 吉祥八宝由海螺、宝伞、双鱼、宝瓶、莲花、吉祥结、胜利幢、金轮八个图案构成,这八样物品原为梵天等供养佛祖释迦牟尼的具有特定意义的殊妙供品,后在民间演变成具有驱邪赐福、祈求吉祥平安的吉祥图案。
0 阅读:7
猜你喜欢

媛媛伴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