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的记录,最早见于五代时期的钱币学家张台。而张台只是根据大历、建中是唐朝的年号,就将它们归入了唐朝钱币。

大历元宝
到了宋朝以后,人们为了对这两种钱币有更准确的认识,试图发掘新的史料,于是历史学家洪遵就在他的《泉志》一书中,将这两种钱币与《唐书》中记载的、大历四年正月第五琦在绛州、建中元年九月韩洄在商州铸钱的事联系了起来,认为“岂非当时铸此耶?”他的这一推测被后世学者沿用。于是大家就认为:大历元宝、建中通宝,应该就是唐朝大历四年、建中元年分别由第五琦和韩洄铸造的。

建中通宝
但是,这种推测很难成立。因为:
第一、新旧《唐书》中都没有明确说明,第五琦和韩洄铸的是什么钱,而且建中元年所设的铸钱炉,比大历四年设的铸钱炉要多一倍。但是,出土发现的建中通宝却比大历元宝更为稀少,这不合情理;
第二、新旧《唐书》记载,大历四年正月第五琦是在位于山西运城的绛州铸钱,建中元年九月韩洄是在位于陕西商洛市的商州铸钱。他俩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铸造的两种不同的钱币。但是,大历元宝、建中通宝每次却都是相互伴随,同时出土,这又不合常理;
第三、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两种钱币在中原内地,从来没有被发现过,所有已知的实物,几乎都出土发现于新疆的库车地区。另外,它们铸造的很粗糙,不像是官方铸造的钱币,更像是私铸。但是按照常理讲,私铸钱币的人,多是仿铸旧钱,不应该另外再去铸造一种新钱。
因此,大历元宝、建中通宝这两种钱币,到底是:什么时间?什么原因?在什么地方?由谁铸造的?从唐朝之后的五代开始,世人就已经说不清楚,成为了不解之谜。
安西都护府铸
不是私铸,内蒙也出过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