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楚霸王项羽绝对是最绚烂的一颗的明星,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项羽的失败都感到非常惋惜,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杜牧说卷土重来可未知。就连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挺崇拜项羽的,大胆承认西楚政权为项羽作本纪,享受帝王一样的待遇。项羽曾创造出破釜沉舟、闪袭彭城等经典战役,绝对是秦末汉初最勇猛的军事天才,甚至比韩信更高一筹,但是为什么最终就没打过刘邦呢?
对于这个问题,好多人都探讨过,无非都是总结韩信的说辞,什么妇人之仁、任亲为贤、吝啬赏罚等一大堆理由,我感觉不大客观,你要知道韩信是应聘工作,不黑项羽才怪呢,他的说辞不足为信。那些评价过的原因,我在这不一一列举了。我认为项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心里没有天下,不注重政治建设。
秦始皇灭楚国时,项燕将军临终时说了一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我认为与18年又是一条好汉的意思差不多,就是一句硬话而已,也不是什么预言,这句话的意思是,将来以后楚国人民必然会报仇。报仇才是目的,天下算个什么东西。
项羽从小就生活在报仇的阴影中,他伯父项梁一直带着他流离失所,所以在项羽的心里将来就是要报仇的,天下似乎与他无任何关系。成年后的项羽,看到巡游的秦始皇,悄悄地给自己加油说道“我将来要取代秦始皇”,这是出于复仇的心理说出的话,杀了秦始皇自己做皇帝,从而来实现“亡秦必楚”的誓言,反正一切都是为了报血仇。
看看当时的刘邦,他有一次去咸阳出差,看到出行的秦始皇,那种万人景仰、威风八面的场景给刘邦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也发出一声感叹“大丈夫应该就得这样”。刘邦非但不恨秦始皇,反而还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大丈夫终极目标就是做皇帝,也想像秦始皇那样统治万民,坐拥九州之地,所认刘邦心中怀有天下。
这就是格局的不同,项羽想的是复仇,刘邦想的是天下。当然有人会说我坐着说话不腰疼!项羽的祖父死于秦始皇之手,心里不想着报仇还能想着什么,我想说报仇与胸怀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完全不冲突,但项羽复仇的心理明显更多一些。项羽不是一个胸怀天下的人,想干一件改朝换代的大事,境界显然低了一些,跟刘邦比差了一个档次。
咱来看看项梁,他的表现还可以,一上来就立了一个傀儡楚王,为了就是师出有名,还能忽悠更多的人加入到反秦浪潮中。可是这位主,心里也没天下,跟秦将章邯干了几架小胜几场,就开始面露喜色,骄傲的不要不要的。倘若项粱心里胸怀天下,就不会表现出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令人反感了。
项羽接过项梁的衣钵后,非常不像一个政治家,不过就是一个会打仗的莽夫而已。纵观整个楚营,项羽无识人之明,不但陈平、韩信得不到重用,就连自己的叔叔项伯、堂弟项庄都得不到重用,几乎无带兵的记录,所以韩信说项羽任亲为贤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项羽的心里只有复仇,以为凭借自身爆表的武力值推翻秦王朝简直易如反掌,哪些人才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稍微有几个够用的武将就行,所以项羽非常自负,只注重军事建设,反而排斥政治建设,政治班底的力量太弱了,只有范曾一人在苦苦支撑。再看看刘邦阵营,政治班底有萧何、张苍、陈平、张良、周昌等人,这是项羽无法比拟的。
由于项羽政治班底太弱,掌握不多的话语权,一切命令全凭自己的感觉,错过鸿门宴杀刘邦的机会,但凡有点政治头脑,刘邦早早的就见阎王了。进了咸阳,一把大火烧了咸阳,又错过定都关中的机会,一心想着衣锦还乡香,反正大仇已报,此时不走更待何时,这都缘于他的政治班底没有太多的话说权,无法说服项羽胸怀天下。
项羽被复仇蒙蔽了双眼,心中至始至终没有天下,于是造成他不注重政治班底的建设,政治班底掌握不了话语权,使项羽像无头的苍蝇一样,不知道如何处置自己夺来的天下,于是只能重新走战国时代的老路子,开起了历史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