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车圈下一个“兵家必争”之地。
去年,特斯拉发布全新智驾方案FSD,再次引发了整个行业的“神仙打架”。
更何况,马斯克今年数次访华,似乎也确认了FSD未来将要进入中国的目标。
国内各大车企如临大敌,纷纷开启“军备竞赛”,从华为、小鹏到新玩家小米,陆续宣布自己将开始投入端到端智驾模式研发,谁都想做“阻击特斯拉”的那个人。
而就在这场“神仙大战”中,一家意料之外的车企却成了黑马。
10月23日,理想汽车全量推送了“端到端+VLM”的全新智驾解决方案,不仅让理想车主们沸腾了,也让整个行业为之侧目。
理想汽车,总是被困在“冰箱、彩电、大沙发”的刻板印象中,尽管销量没输过,但论前沿科技,似乎总是差点存在感。
如今,智驾已经卷到了“端到端”的全新阶段,理想却突然半路杀出,想要凭借“端到端+VLM”弯道超车,狠狠补课。
接棒挑战特斯拉的车企,凭什么轮到理想了?
什么黑科技,
能让“智障驾驶”一夜变成老司机?
智能驾驶,可谓是车圈最分裂的研发方向。
“各门各派”一直在卷,不仅理念不同、方法不同,甚至还互相不服,经常明争暗斗。
但不管怎么卷,所有智驾的目的都是一个:如何让智驾变得真正智能起来。
而特斯拉FSD代表的“端到端”技术,就是这个能够统一各大门派的新“武林秘籍”。
用“端到端”让智驾长出“脑子”,共需要几步?
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搞清楚过去智驾们普遍采用的“规则式智驾”模式,这也是智驾经常被吐槽为“智障驾驶”的原因。
规则式智驾由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模块组成,每一环的操作,车辆都会依据编码严格执行,简单来说就是只会“按规矩办事”。
比如车辆识别到前方有别的车,就会自动减速,但至于是车还是羊,只要工程师没有录入相关代码,车辆就会分不清楚。
这就导致了不少事故发生,比如今年8月,一位车主正在试车时,开启自动驾驶的车辆就径直冲撞向路边的羊群中,导致11只羊被撞死。
而所谓“端到端”,摒弃了过去智驾系统中的种种规则,由一个大模型来统一处理信息、做出决策、调动车辆。
简单来说,就是给车请一个“AI司机”。
工程师不用为智驾系统预设各种情况,只要给它一个开车的场景,它就会自动学习如何开车,如何识别路边的环境,如果人类司机能分清楚车和羊,那“端到端”肯定也能分清楚。
比如,智驾系统学习了一个司机如何在校门口走走停停、躲避行人找到停车位的视频,它就会明白什么样的情况该避让,什么样的情况该加速。
能“学习”,是端到端区别于过去智驾的最大优势。
只要给这套系统足够多的样本和数据,它就能完全模仿出司机的行为,让“智障驾驶”一夜变成老司机。
在理想发布的雨天演示视频中,一辆理想在人眼都看不清的滂沱大雨中,准确识别出漆黑路边的水坑和障碍物完成绕行,让不少老司机都连连惊叹。
但不少人也有疑问,既然特斯拉的FSD是端到端智驾的先行者,那国内智驾岂不是毫无机会?
其实,正是因为“端到端”的特性,也才让特斯拉的美国司机,开不明白中国路。
“端到端”的训练模式十分简单,给它投喂足够多的老司机开车视频,它们就会自动学习。
虽然特斯拉的FSD能在美国的城市间穿梭自如,但到了早高峰的北京东三环,没有经过足够训练的它照样会傻眼。
这样一来,国内车企就有了先天优势。
在训练自家的端到端智驾时,理想投喂了25亿公里的行驶数据,预计到年底,这一数据将会超过30亿公里。
理想的“老司机”,正在越来越老练。
而为了让老司机长个中文脑袋,理想还给自家的端到端搭配了“最强眼睛”,也就是VLM视觉语言大模型系统。
行驶途中肯定不会一帆风顺,老司机可以通过阅读不同的中文标语来进行决策,智驾系统同样也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
比如,国内很多城市都有潮汐车道设置,每个车道的运行时间都不尽相同,而VLM不仅可以读取变化的标志,也能做出像真正司机一样的决策。
当车企进入到“端到端+VLM”AI大模型时代时,只有最懂中国司机的车企,才能做好中国本地的智能驾驶。
用智驾“换道超车”,
不止靠炫技
卷了这么多年智驾,却被理想“换道超车”了。
很多车圈人,都对理想的“突然爆发”感到意外,原因很简单,主打“家用、实用主义”的理想来说,智驾一直都是其短板。
而这次凭借“端到端+VLM”迅速补上过去少上的课,甚至还能完成超车,很多人都觉得,一向稳扎稳打的理想是否过于激进了?
不过对于理想来说,激进决策的底气其实来源于两点:
1、智驾“老司机”:解决问题,从不炫技
不难发现,即便在智驾方面,理想仍然延续了一贯的实用主义。
智驾多先进、多智能,始终不能脱离“好用”二字。
在理想发布的测试视频中,几乎每一个场景都是会让司机们上头的关键场景。
早晚高峰堵车,可能是都市司机最头疼的时段,不光得时刻注意周围车辆的变化,而且还得时刻紧绷神经,以防车流发生变化,好在拥堵的缝隙中和周围车“抢”个身位。
理想智驾的测试环境,就完美重现了这一场景。
由于堵车场景非常复杂,所以过去的智驾很难能像真正的老司机一样做出“博弈”,而理想智驾因为收集了大量的老司机数据,能够很准确地知道啥时候该“挤”,啥时候可以“让一让”。
此外,过去智驾甚至老司机都头疼的U型路口、情况多变的学校后门,都是理想智驾主要攻克的场景。
在驾驶途中,一般的端到端可以解决95%的驾驶场景,而能处理好剩下5%的情况,才真正能体现智驾的真正水平。
2、表面拼技术,背地拼血条
智驾并不是一个可以“拔苗助长”的方向,资金投入、芯片投入等都只是车企卷智能驾驶的基本需求。
而智能驾驶的“灵魂”,其实是来源于自家车主带来的数据。
好在理想最不缺的就是数据。作为新势力常年的“销冠”,理想刚在今年10月18日完成100万辆销量的成就。
根据理想内部的说法,能够符合理想要求的“老司机”,其实并不算多,理想按照驾驶安全情况、驾驶风格等,对自家的80万名司机进行了筛选,仅有3%的司机符合理想的需求。
尽管理想筛选司机的条件比较苛刻,但这24000名司机提供的数据量,也是理想远超同行的宝贵经验。
此外,研发只是智驾烧钱的开端。
理想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就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如果你一年拿不出10亿美金训练系统,可能会在将来的自动驾驶竞争中被淘汰。”
死磕智驾,并不是理想寻求增长的手段,反过来说,理想的销量反而成就了他们用智驾“换道超车”的底气。
再“黑”的科技拼到头,还是人与血条之间的对决。
“老实人”理想,
为何总能打出逆袭?
2024年的车圈,比往常都要热闹。
有的车企卷流量,有的车企卷话题,关于车圈的新闻凑够年初爆到年末,没有消停的迹象。
而在2023年风光无二的理想,似乎和这份热闹关系不大。
年初,理想的激进之作:纯电MPV理想MEGA陷入了史无前例的舆论风波,最终李想本人不得不出面承认失误。
除了产品方面的不得志,理想同样也得面对来自同行的压力。
过去,理想一手用“冰箱、彩电、大沙发”重新定义了家用SUV,而这也成了同行们“摸着理想过河”的标准公式。
现在的市场上,不仅有“理想平替”,还有“纯电理想”和“轿车版理想”,理想过去擅长的新“三大件”似乎已经不再是优势,反而成了行业都在做的通用模板。
没有流量聚焦,没有整活天赋,很多人都有疑问:“老实人”理想,是否已经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就在大家认为理想要慢慢失去特色,走下神坛的时候,理想却在10月份交出了一份让所有同行眼红的答卷:总销量突破100万辆。
在众人眼中慢慢被“参透”的理想,还能顶住压力完成这一成就,还得归功于理想的底层实力:洞悉用户需求的能力。
当所有新能源车企都在瞄准特斯拉发力时,理想却选择了一条就在很多人眼皮子底下,却很少有人涉足的家用车领域。
不少人认为,理想无非就是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塞到车里,就能把车卖这么好,其实没什么“真本事”。
但其实,比起谁都能模仿的新“三大件”,理想在核心需求上的执着,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就拿所有车企最底线的安全需求来说,理想其实早就走在了行业前列。
在理想和央视合作发布的短片《谈新》中,提到过有一位理想车主,在高速行驶过程中差点和弯道后的施工车辆相撞,而就在当时车辆启动了AES(自动紧急制动),帮车主和家人逃过一劫。
如今的理想AES系统,能够在车辆在高速上行驶的时候进行启动,在极端环境保护车辆行驶安全。
理想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也说过,如今市面上能做到类似功能的企业,只有华为和理想两家。
而在智驾的训练方面,理想同样也把环境复杂的学校接送环境作为了主要攻克场景,就是为了满足广大“奶爸”们的驾驶需求。
结语:
中国新能源产业,已经拥有了冲击世界顶尖的能力。
身处高位同样意味着迷茫,毕竟没有前人可以追赶,接下来的方向只能自己挖掘。
正如智驾领域的“多面开花”一样,所有车企都在朝着自己笃定的方向前进,在最终结果水落石出前,没人能知道对错。
理想选择“和用户站在一起”,虽然是最为稳妥的路线,但即便是理想,也不能保证对用户需求的100%正确洞察,今年年初的一系列坎坷,也为理想敲响了警钟。
在不断尝试中锻炼出鉴别“伪需求”的能力,比任何黑科技都要强大。
支持支持支持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