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周武王的分封制,在整个周朝历史上(包括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封国林立,征战不断,大国兼并小国,先后出现了齐晋秦楚四个霸主级大国,它们通过军事兼并、外交胁迫等手段吞并了数百个小国,推动了中国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的转型。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它们都吞并了多少小国以及是用什么手段吞并的。
1、齐国齐国为周代重要诸侯国,始封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首任国君为姜太公(吕尚),因辅佐周室有功,受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国号“齐”。其地滨东海,擅渔盐之利,姜太公推行“尊贤尚功”政策,迅速崛起。春秋时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以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疆域以山东半岛为核心,都城临淄为当时最大商业都市,文化繁荣,直至战国初期被田氏取代(前386年),史称“田氏代齐”。

齐国疆域
齐国以盐铁经济为根基,依托管仲“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战略资源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吞并非单纯军事征服,而是经济、文化、政治的多维渗透。
如对纪国和莱国的吞并,纪国位于今山东寿光,控制莱州湾盐场。齐襄公以“复九世之仇”(纪侯曾向周王诬告齐哀公)为名于前690线灭掉纪国,实则争夺盐业控制权。战后将纪国贵族迁至临淄,保留“纪”姓以示怀柔,却将盐工编为“灶户”,实现产业国有化。莱国占据胶东半岛,拥有黄金(今招远金矿)和水军优势。齐灵公采取“断海路、困陆路”战术于前567年灭掉莱国,设“东莱郡”,将莱人工匠编入“齐技击”特种部队,开创技术移民先例。

齐桓公
对谭、遂等小国,齐国以“借贷粮食—抵押盐场—军事介入”三步控制的经济蚕食模式将其灭掉:如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借粮给谭国,后以“债务违约”为由吞并其铁矿;通过“刀币”经济圈,迫使阳、介等小国放弃贝币,丧失财政自主权。
在齐国一套组合拳的打击下,先后灭掉了30多个国家,其疆域最大扩展至整个山东半岛及淮北地区。
2、晋国晋国为周代同姓诸侯国,始封于周成王时期(约前11世纪),首任国君唐叔虞(周成王弟),初封唐地(今山西翼城),后改国号“晋”。西周时镇守北疆,抵御戎狄。春秋初期晋献公扩张领土,至晋文公(前636—前628年在位)城濮之战败楚,确立霸主地位。晋国疆域以山西为核心,公族与异姓卿大夫斗争激烈,最终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前403年“三家分晋”),标志战国时代开启。晋国存续约600年,长期主导中原争霸格局。

晋国疆域
晋国在“尊王攘夷”旗帜下,以“灭国存祀”维持道义合法性,实则通过官僚制替代分封贵族,推动早期中央集权。如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以玉璧、良马贿赂虞君,借道灭虢后回师灭虞,开创“一次性灭两国”经典战术。战后保留虞、虢宗庙,但将两国王族迁至晋都绛(今山西翼城),派大夫“代管”土地,形成“县”的雏形。前594年,晋景公以潞氏“杀晋使”为由,联合周王室发动“六卿伐狄”,战后将潞氏贵族纳入晋国六卿体系,推行“狄人晋化”:强制改狄人“披发左衽”为华夏衣冠;将狄人骑兵编为“狄骑”,成为晋军机动力量。
在这套组合拳的打击下,晋国也先后灭掉20余国,其强大时期一直阻断秦国东出。
3、秦国秦国先祖为嬴姓,西周初为附庸。周平王东迁(前770年)时,秦襄公护驾有功,受封诸侯,正式立国,都雍城(今陕西凤翔)。春秋初期困居西陲,经秦穆公(前659—前621年在位)重用百里奚,西灭戎狄十二国,拓地千里,称霸西戎;东与晋争霸,因崤之战败北而止步中原。秦国据关中险要,农商并兴,军功立国,为战国统一奠定基础。春秋末沦为晋压制对象,至战国商鞅变法后崛起。
秦国奉行“彻底消灭文化实体”策略,通过户籍控制、强制迁民等手段,实现“地尽其利,民无二心”。

秦国疆域
如秦国与义渠拉锯百年,最终宣太后在前272年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采取“分而治之”:将义渠王族迁至咸阳为质;普通牧民编入“牧苑”,专司军马养殖;设北地郡,修直道连接牧区与前线。前316年,张仪“石牛计”诱蜀王开道,司马错闪电战灭蜀后推行“秦蜀同化”:迁秦民万户入蜀,与蜀人混居;废蜀人“椎髻”习俗,违者罚修都江堰;将蜀地丹砂、井盐纳入少府专营。
秦国的歼灭式扩张摧毁了关陇-巴蜀的地方文化(如三星堆后续文明断层),但高效率的资源整合为统一战争提供物质保障。也因此秦国先后灭掉了40多个国家。
4、楚国楚国为周代南方大国,始祖鬻熊,西周初年受封子爵,首任国君熊绎(前11世纪),立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被视为蛮夷。春秋时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自封为王,北扩中原,吞并汉江诸国。楚庄王(前613—前591年)问鼎周室,邲之战败晋,成春秋霸主。楚国据江汉平原,融合中原与蛮夷文化,行县制、重巫祀,疆域最大时涵盖今湖北、湖南、河南南部。战国末期被秦所灭(前223年),存续近800年,为南方最强国。
楚国以“封君制”吸纳被灭国精英,保留其祭祀权但剥夺治民权,形成“多元一统”的楚文化体系。

楚国疆域
如春秋早期,楚国在灭随国后楚武王封随君为“汉东侯”,但将随国乐师编入“楚宫八音”,吸收其青铜编钟技术;控制云梦泽盐业后,以盐换取西戎战马,组建“申息之师”(中原风格车兵)。灭黄国(今河南潢川)取得青铜矿,设“铜官”监管采矿,楚币“郢爰”含铜量达98%,远超中原铜币;对江、六等小国,楚人移栽其社树至郢都,宣称“神已归楚”,瓦解其抵抗意志。
同时,楚国在文化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如被灭国贵族纳入“昭、屈、景”三闾体系,灭陈后,陈公后代成为屈氏门客;保留被灭国神灵但降级祭祀,如将吴人“伍子胥”纳入楚地水神信仰。楚国的文化包容催生了《楚辞》等瑰丽文学,但封君制导致地方割据(如战国时项氏据江东),最终被秦郡县制击败。
在楚国的一系列组合拳下,楚国先后灭掉60多个国家,成为当时疆域最大的一个封国。
小结:
四大国的扩张史实则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进化实验——齐国展现商业资本与集权的结合,晋国演绎贵族政治的极限,秦国实践军事官僚体制,楚国探索多元文化治理。这些小国的消失,不仅为秦汉郡县制奠基,更预示了“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必然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