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上的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在皇帝圈一直都是前三的存在,但是在立太子一事上他却翻了车,自己亲自培养的嫡长子李承乾没能成功继位,自己比较喜爱的四子李泰有心争夺却也没有成功,能力出众的三子李恪因为血统原因也没能被立为太子,反而是不显山不露水,甚至看起来有点懦弱的的九子李治最后成为太子。那么就能力而言,这四个人谁最适合做太子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
1、长子李承乾李承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长子,武德九年(626年)被立为太子。作为贞观初期的储君,他承载着李世民对“守成之君”的期待,自幼接受严格教育,学习儒家经典与治国方略。早年表现可圈可点:贞观五年(631年)起,李世民多次出巡,命其监国。李承乾处理政务“颇识大体”,能听取于志宁、孔颖达等东宫辅臣的谏言,甚至对魏徵的尖锐批评也能暂时接纳。此外,他对突厥文化的亲近(曾效仿突厥风俗在东宫建穹庐、着胡服)虽被后世诟病,却也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开放心态。

李承乾影视形象
然而,李承乾的缺陷随着他的长大逐渐暴露出来。生理上的足疾导致他心理失衡,常因身体残缺而自卑多疑。同时,李世民对魏王李泰的过度偏爱(如特许其居所规格超越太子)加剧了他的焦虑。贞观后期,李承乾为自保,开始结交侯君集等失意武将,甚至密谋刺杀李泰。贞观十七年(643年),齐王李祐叛乱被诛,东宫幕僚纥干承基为自保告发太子谋反,李世民查实后忍痛废其为庶人,流放黔州。李承乾的失败,本质是心理脆弱与政治幼稚的产物。他虽有监国经验,却未能构建稳固的政治联盟,更缺乏应对皇室权力博弈的权谋,最终在恐惧中走向极端。
2、三子吴王李恪李恪(619—653年)是李世民第三子,生母为隋炀帝之女杨妃,封吴王。他是诸皇子中最具李世民风范者:武能率军镇守安州(今湖北安陆),平定地方豪强;文能“广纳贤士,明察吏治”,在封地政绩斐然。李世民曾公开称赞其“英果类我”,显露出传位意向。永徽四年(653年),李恪因房遗爱谋反案受牵连被冤杀,更引发后世对其能力的无限遐想。

李恪影视形象
然而,李恪的致命弱点在于政治根基的脆弱性。其隋朝皇室血统成为关陇集团(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天然敌视对象。关陇贵族历经北周、隋、唐三代,与隋杨氏有深重旧怨,绝不容忍带有前朝血脉的皇帝。此外,李恪的庶子身份在嫡长子继承制下本就合法性不足,若强行上位,必然引发山东士族与江南豪强的投机性反抗。尽管个人能力出众,但李恪缺乏类似李世民“天策府”的嫡系班底,更无调和各方矛盾的威望。他的上位之路,注定需要一场血腥清洗,而这与贞观后期“稳定压倒一切”的基调背道而驰。
3、四子魏王李泰李泰(620—652年)是李世民嫡次子,封魏王,是贞观年间最受宠的皇子。他聪颖过人,文学造诣深厚,主持编纂的《括地志》全面记录唐初地理、风俗,堪称唐代地理学巨著。李世民特许其在王府设文学馆,招揽士人,规格堪比东宫,足见对其器重。李泰还擅长笼络人心,曾通过“月给料物”资助贫寒士子,在文臣中声望颇高。

李泰影视形象
但李泰的野心远超其政治智慧。为争夺储位,他利用李世民宠爱,构陷兄长李承乾,甚至暗示愿“杀子传弟”(声称若继位,将杀子传位于弟李治),试图以亲情绑架李世民。此举虽短暂动摇太宗,却暴露其冷酷与短视。长孙无忌等重臣担忧其上位后清洗异己,极力反对。最终,李世民意识到李泰的权谋可能引发新一轮玄武门之变,忍痛将其贬为顺阳王。李泰的悲剧在于,他的才华未能转化为治国能力,反而成为权力斗争的筹码。若其继位,唐朝可能陷入“文人弄权、党争加剧”的困境,甚至重演隋炀帝的暴政覆辙。
4、九子晋王李治李治(628—683年)是李世民嫡三子,庙号高宗。他是四大皇子中争议最小、却历史影响最深远的继位者。表面看,李治性格宽仁,甚至被批评为“懦弱”,但其上位实为贞观末年权力平衡的必然选择。贞观十七年太子谋反案后,李世民为杜绝兄弟相残,必须选择一位“无威胁性”的继承人。李治的“柔”恰恰成为优势:他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辅臣恭敬有加,承诺“永保旧勋”,消除了功臣集团对“新君清算”的恐惧。

李治影视形象
执政初期,李治延续贞观之治的国策,平定西突厥、灭高句丽,拓展唐朝版图至极盛;内政上修订《唐律疏议》,完善法制体系,开创“永徽之治”。然而,其统治后期过度依赖武则天,导致皇权旁落。这一结果并非单纯因性格软弱,而是唐代皇权与门阀博弈的缩影:李治借武后之手打击关陇贵族(如长孙无忌案),本质是试图摆脱旧贵族对皇权的束缚。他的“柔”中暗含政治理性,只是未能预料到武周代唐的变局。若仅论治国能力,李治或许不及李恪,但其“以柔驭刚”的平衡术,却是贞观遗产平稳过渡的最优解。
小结:
通过上述对四人的对比可以看出:
李恪能力最强,但政治风险最高:其才能最接近李世民,但庶出身份与关陇集团的抵制注定难以服众,强行继位可能引发内乱(类似玄武门之变)。
李治最符合现实需求:其温和性格与嫡子身份,适合贞观后期“维稳”需求,能平衡关陇与山东士族矛盾,虽非顶尖人才,却是各方妥协的最优解。
李世民的选择逻辑:太子废立不仅是能力竞争,更是权力结构博弈。李治上位本质是关陇集团(长孙无忌)与皇权的共谋结果,能力退居次席。
所以若以个人能力论,李恪最适合为储;但结合贞观末年的政局稳定性,李治才是现实意义上的“最合适”人选。历史证明,李治的继位虽埋下武周代唐隐患,却保障了贞观政策平稳过渡,其选择折射出古代皇权传承中“政治安全>个人能力”的铁律。
李治是最优秀的,唯一的弱点是身体不好;其次是李恪能文能武,但是出身不好和政治智慧不足,最不可能继承皇位的就是他;然后是李泰,李泰是文人,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但是性格残忍,政治权谋不够,武力不足,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杨广。
李承乾年龄大,少有皇帝乐意早点退休,所以他不行。 李恪是前朝公主所生,新朝所有官员都不允许他上位。 李泰与世家关系太好容易被诱导,皇帝不允许继承人走太近。 李治无母亲亲教,性软,年幼,是仅剩的嫡出,最适合被控制,所以大家都乐意扶他上位。
唐初三皇最强盛的时期就是李治了,史书已经说明了一切
李承乾肯定不行,这家伙崇拜异族,外族血脉压制了汉族血脉,他继位大概率唐朝三世而亡。李泰狂傲自大,残忍暴躁,于杨广异曲同工,三世而亡的概率也非常大,李治从结果上看,其实就是四世而亡了,只不过武则天是个女人,心不够狠,没有让大周改朝换代彻底。至于李恪,不是嫡子,他如果继位,没有大靠山,被取代的概率也非常大
李克庶子就不可能当皇帝,能力没用的
李治差嘛?还别说,当时的政治环境,要跟世家周旋,还真就李治这样腹黑的皇帝合适[笑着哭]
当然是李恪
李承乾如果不是李世民无意间打压绝对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其次是李恪,第三才是李治,
谁都有可能唯独李恪不行,一帮子造反推翻隋朝建立的唐朝,怎么可能会让一个带隋朝皇室血脉的人有机会继位
李治干的不赖,但是性柔没长情,干几年后就没有政治激情了,不像乾隆这样的政治机器
最差的就是李治,就他这种识女人的能力,差点搞得李唐三世而亡
不谈出身李承乾最差,当了皇帝大唐也好不了。李治最适合,李世民选他作为太子是正确的决策。
李恪实在太可惜了没有关陇贵族支持,注定失败。可怜可悲的是关陇贵族首领长孙无忌把自己外甥推上去却被自己外甥干掉了。
其他几个不好说,但这个李泰我不知道李二陛下到底喜欢他哪一点,能说出杀子传弟这种鬼话的家伙我实在难以想象,这是明摆着把所有人都当成沙币啊,玩政治的都要说点言不由衷的话可以理解,但你搞的这么扯犊子是不是过分了[笑着哭]
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如果健康也是评选的一部分,那肯定是李恪。
如果李恪是长孙无忧生的,那肯定是李恪最合适。
事实已经告诉了我们,李治。
选谁都不如先把武大姐带走[得瑟]
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