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全靠捡漏和撞大运?

人文之光 2024-02-16 18:48:45

关于清朝取代明朝,统治华夏将近三百年,很多人有这样的看法,那就是认为清朝能够取代明朝全靠捡漏和运气。当然,个人觉得,虽然不排除这里面有运气成分,但如果全部归咎为运气,也是不对的。

因为,在历史上,形式上来看,胡人倒是有很多次进入中原的机会,但是结局多数尴尬。

1、隋朝与突厥

隋朝后期,在隋炀帝的折腾下,隋朝处于崩溃状态。当时北方的突厥势力很强大,对于隋朝的崩溃,隋朝也积极介入。但所谓的积极介入,主要体现在扶植代理人方面。

比如李渊的大唐曾经向突厥称臣,刘武周也得到过突厥人的册封。甚至突厥人还一度扶植隋朝残余势力在定襄一带成立北隋朝廷,并以中原正统自居。而北隋朝廷的灭亡,是唐太宗在位时期的事情。

隋朝末年的乱世虽然持续时间不能和之前的五胡十六国相比,但是动荡和惨烈程度,却不次于当年的五胡十六国,而突厥人始终没有入主中原,主要的原因在于能力问题——当时突厥虽然武力方面强于很多中原割据势力,但是不具备治理中原的能力——即即便突厥人强制进入中原,在无法建立有效的行政和税收体制的情况下,被赶出中原甚至消亡于中原,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2、契丹入主中原

当然,利用中原动乱,强制进入中原的情况也存在。

比如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重贵和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关系交恶。于是契丹对后晋发动战争。石重贵对于契丹的入侵起初并没有当回事:因为从纸面上的实力来看,后晋即便不能荡平契丹,但是把契丹人打回老家的能力还是有的。但是不曾想后晋的很多将领不爽石重贵做皇帝,选择作壁上观,这导致了后晋灭亡,石重贵被俘虏并软禁于契丹境内,直到北宋初年才在契丹境内过世。

契丹灭亡后晋以后,接收了后晋的版图。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也一度迁移到开封,以中原皇帝自居。不过,此时的契丹朝廷在行政管理水平和财税体系建设方面,和中原的情况不匹配。所以很快中原区域抗辽力量此起彼伏。原后晋将领刘知远也觉得契丹压根不具备统治中原的能力,于是刘知远趁机联合其他藩镇,对契丹发动反戈一击。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知道继续在中原耗下去对契丹有害无利,于是只好撤离中原。在撤离过程中,耶律德光过世。虽然后世的契丹皇帝也有过重新入主中原的想法,但都没能实现这个想法。

3、清军夺取天下的偶然和必然

从纸面的实力来看,建州女真的实力可能还不如李自成的大顺朝,更不用说和号称有百万雄师的南明相提并论。但是,明朝灭亡的本质,深层次看,是遭遇了败亡的周期——所谓败亡的周期,可以理解成古代华夏王朝的衰败期。因此说明朝的败亡是因为处于衰败期,灭亡是必然的。

建州女真的运气在于,碰巧遇到了衰败期——即便是没有李自成和张献忠,也还有其他人因为明朝的衰败和腐朽,而发起反抗,更何况,李自成也不过是闯王二世——闯王一世是高迎祥,在和明军交战中被明军杀死。即便是明军能杀死李自成,也必然还会出现闯王三世、闯王四世。总之,受压迫活不下去的晚明农民造反是天经地义,是执行自然法。

而明朝的衰败期,给了建州女真趁虚而入的运气,但是,光靠运气,也未必就能统治中原:前文说的突厥、契丹,也都有过利用中原夺取天下的机遇,但是因为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和财税水平的有限,而错失机会。因此,建州女真入主中原后的发展,还要看其治理水平——毕竟,建州女真接盘明朝的地盘,需要追杀明朝残余势力的同时,还需要弹压明朝境内的各路农民军。

不可否认清廷的管理水平、协调能力远超之前的突厥、契丹前辈,最终实现了扫平群雄,统一天下的局面。

运气因素,是清军入关的偶然,而具备接盘的实力,则是清朝坐天下的必然。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