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大饥荒,是指1932年-1933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以下简称乌克兰)的一场饥荒。这场饥荒造成乌克兰大量的人口死亡,各渠道的统计数据从300万到700万不等。不管是哪个数字,都是一次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
乌克兰,地处东欧平原,有大量的耕地和充足的水源,温带气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很适合农业生产的。在没有战乱、没有恶劣天气的1932和1933年,乌克兰为什么遭遇这么严重的饥荒?
乌克兰地图,可以看到以平原居多,河流也密集,有很理想的农业生产条件
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雄心勃勃的他,意图把苏联打造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工业建设。此时的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所以,要想快速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离不开跟国外的贸易往来。苏联得从国外购买大量的工业原料、设备,引进工业人才,这都是要钱要外汇的。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分布
苏联工业不行,无法出口工业产品获取外汇。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口农产品,出口粮食,然后换回需要的工业设备和人才。这是每一个农业国迈向工业国的必经之路,毕竟只要有土地,多少都能产出点粮食出来。理想情况下,换来的工业设备可以反哺在农业上,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他希望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苏联就能实现初步的工业化。只是这样一来,就得大量的出口粮食,以进口更多的工业物资。从1927年开始,苏联就增加了粮食征收的数量。这一年给乌克兰下达的任务是430万吨公斤。到了1928年,增长到近450万吨,占整个粮食征收任务的42%。进入30年代后,由于耕地被过度开发,肥力下降,乌克兰的粮食产量降低。但是征收任务却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重。1930年,乌克兰的粮食产量达到3390万吨,上交780万吨,勉强完成了任务。1931年,产量下降,不得不动用储备粮来完成既定目标,而且仍旧上交了700万吨。
但是,这仍旧不能满足斯大林的胃口。为了征集更多的粮食,苏联开始推进农业集体化。集体化之前,苏联的农村以家庭作为最小管理单位。这种分散化的模式,确实不利于挖掘粮食的征收潜力。因为农民会自己藏粮食、卖粮食,只把一部分交上去。集体化之后,以农庄为单位,所有粮食全部上交集体,然后统一分配。这样一来,粮食就很好管理了。除了留给农民的口粮,其他的都可以被苏联政府征收。苏联的农村集体化从1929年开始,当年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一直到1932年,这个比例上升到61.5%。随着这个比例的攀升,苏联征收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农村的饥民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乌克兰地区。肖洛霍夫,就是《静静的顿河》的作者,在给斯大林的信中,是这么描述的:
现在在田里干活的集体农庄庄员,如果完成定额每天可领到400克粮食。但是,他们那些不能劳动的家属(孩子、老人)却什么都得不到。有谁会长着铁石心肠,在家人饿得浮肿时独自吞下这令人心堵的400克粮食呢!于是这些突击手就将自己的一半口粮分给孩子们,自己却日渐消瘦……人一天比一天虚弱,完不成定额,就只能领到200克粮食,最后终因身体虚亏和其他种种毛病而像累垮了的牛一样倒在地里。不要说干活,他们现在连在田间走动的力气都没有了。人们把这些半死不活的人送回田庄。可回到家中,忍饥挨饿的一家人又能拿什么去为他消灾去病呢?看到没,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幼小,甚至都分配不到粮食。如果这不是记录在苏联历史档案选编里的文字,谁敢相信?
不管苏联把集体农庄描绘的多么美好,农民都是有眼睛看着的。很多地区的农民,都抗拒加入集体农庄。为了反抗集体化,很多农民把家里的牲畜全部杀掉。因为一旦加入集体农庄,这些牲畜就会被被充公,不再属于自己。那么,农民宁愿杀掉吃肉,至少还能饱餐一顿。大量的牲畜被杀,又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生产的条件。因为苏联本就缺少机械化农具,农业生产更多的还是靠人力和牲畜。牲畜被杀了,人又有抵制情绪,这粮食产量就更没法提高了。而且,很多集体农庄出现种子被盗的情况。因为农民实在是太饿,那么在播种的时候就会偷走属于集体的种子,拿回家充饥。这样一来,又恶化了产量。最严重的时候,乌克兰一个成年人,每年的口粮只有131公斤,摊下来每天只有360克。这点粮食,一个小孩子都不够吃饱,何况成年人。因为粮食极度缺乏,大量的人被饿死。但是,这影响不了苏联继续下达征粮任务的决心。
除了强行征收的粮食,苏联政府也会掏钱在农村收购粮食,但是价格只有市价的10%不到,跟抢差不多。所以,很多农民宁愿把粮食藏起来,拿到黑市去卖。于是,苏联在乌克兰发起了打击富农的运动。苏联规定,“每口人年收入超过300卢布(但是每个家庭不少于1500卢布),从事经商、出租农具、机器和房屋,占有磨坊、油坊等。具有这些特征之一者,均可划为富农。”苏联派出了由军人和工人组成的暴力征收队伍,一方面完成强制征收和低价收购的任务,一方面协助打击所谓的富农。
1930年至1933年,乌克兰被划分出85万富农。这些人都被迁往了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然后冻死、饿死在那。到1932年11月,乌克兰的饥荒已经是全国性的。但是苏联政府依旧下令,对没有完成粮食上交任务的地区,不得向农民发放粮食。虽然多方报告了乌克兰饥荒的情况,但是苏依然没有向乌克兰提供任何援助,更没有采取措施消灭饥荒,而是继续大量出口粮食。情况出现恶化,乌克兰境内出现了人吃人的事件。当然,整个苏联不只是乌克兰出现饥荒。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这些主要产粮区都出现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只不过,乌克兰是最严重的。以至于1937年苏联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跟1926年的人口相比,所有的加盟国里只有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人口数量是下降的。
人哪去了?都饿死了!以1933年为例,这年乌克兰出生人口40.7万人,而死亡人数是185万人。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以至于乌克兰在以后的10年,人口都没有摆脱负增长的困境。乌克兰的大饥荒,不是天灾,而是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