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清明总与酒脱不开干系。一杯薄酒洒在地上,祭奠先人;一盏浊酒入喉,浇灌心头的思念。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这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在《清明》一诗中留下的名句。短短十四字,道出了一个哲理:清明时节若少了花与酒的点缀,便显得索然无味。

小时候,清明是跟着大人上山扫墓的日子。山路崎岖,沿途总能看到零星的杜鹃花,红得热烈,像是在给沉寂的山林添一抹生气。那时不懂清明的深意,只觉得花好看,摘上一朵把玩,便是最大的乐趣。
如今再回想,那些花儿早已凋谢,记忆中的颜色却愈发鲜艳。或许,花的存在,是为了提醒我们,即便在清明的哀思中,生命也曾绚烂过。

每逢清明,父亲总会带上一壶自家酿的米酒。他从不言语,只是默默将酒倒在墓碑前,酒香混着雨水,渗进泥土,像是一场无声的告慰。那时的我还不懂酒的深情,只觉得那味道呛鼻,远不如糖来得甜美。
长大后,才明白那酒里藏着多少故事。一滴酒,是对先人劳作一生的敬意;一滴酒,是对逝去岁月的不舍。酒香袅袅,像是架起了一座桥,连接生者与逝者,让思念有了形状。

当然,清明不只是悲伤的节日,它更像是一场与过去的重逢。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人来人往,是人生常态。而酒,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敬一杯给先人,留一杯给自己。
今天,不妨去郊外踏青,带上一壶酒,携几枝花,去山间走走,或是和家人朋友小聚一场,看云卷云舒,听风声细语,都是对生活的热爱。

或许,真正的清明,不只是思念故人,而是在有花有酒的日子里,学会珍惜眼前人,释怀过往事。
有花有酒,斯人已逝,幽思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