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S因病去世的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她的演艺过往、私人生活都被网友热议,连骨灰回台都备受关注。
而就在这一时间内,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年的黄旭华院士也因病离世,享年99岁。
可令人痛心的是,大众对他的关注远不及大S。
这种反差发人深省,难道娱乐明星真比功勋英雄更值得关注?
我们又该如何扭转这一失衡,让英雄得到应有的敬重?
少年立志
最近几天,各个社交平台的热搜几乎都是大S逝世的消息。
但令人悲恸的是,我国的民族脊梁、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年的黄旭华院士的离世,却并没有掀起太大波澜。
更让人的痛心的是,一些人各种明星只一眼就能认出,却不知道,黄旭华是谁?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湖北武汉与世长辞,享年99岁。
而黄旭华院士的送别仪式,也在今天(10日)上午举行完毕。
在吊唁现场,摆满了全国各地送来的花束。
其中一束落款为“36棵青松”的花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36棵青松”,代表的是当年与黄旭华院士一同投身于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的36位科研人员。
他们宛如挺拔的青松,为了实现祖国核潜艇事业的历史性突破,毅然扎根荒凉之地,隐姓埋名,无私奉献。
黄旭华院士,原名黄绍强,1926年诞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他的双亲都是医者,日日夜夜忙于救死扶伤的工作。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年幼的黄旭华心里,也早早播下了担当与奉献的种子。
然而,这样安宁祥和的生活,却被日军密布天空的轰炸机残酷地打破了。
炸弹犹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房屋轰然坍塌,转瞬间,家乡就陷入了一片火海。
哭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绝望笼罩。
黄旭华躲在一处残垣后,目睹了眼前的惨状,他的眼中满是惊恐、愤怒与不甘。
轰炸结束后,他站在满是疮痍的家园,稚嫩的双拳紧紧攥起。
他暗自立誓:一定要掌握先进的知识,让祖国变得强大,不再遭受这样的苦难!
1945年,凭借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非凡天赋,黄旭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
在大学期间,他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学业成绩始终位列前茅。
但黄旭华并不满足于此,课余时间,他积极投身进步学生社团“山茶社”。
在社团里,他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一起组织各种活动,传播进步思想。
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中,他自己的理想信念也日臻成熟。
1949年4月,阳光洒满交大校园,黄旭华站在党旗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涌上心头,他深知,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将与新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大学毕业后,怀揣着满腔热血和满腹学识,黄旭华被分配到船舶建造单位工作。
即使厂房简陋、设备落后,黄旭华也没有丝毫气馁。
相反,这更坚定了他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切的决心。
隐姓埋名,蛟龙初现
1958年,一份突如其来的调令,让黄旭华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
他被委以重任,担任中国核潜艇工程项目的副总工程师,肩负起研制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艰巨使命。
为了保守国家机密,他甚至没来得及跟父母家人好好告别,便孤身一人匆匆奔赴北京。
到了北京后,他和其他28位来自舰船领域的专业人才汇聚一处,共同组建了一个代号为“19”的研究所。
但这仅仅是个开头罢了。
为了保证核潜艇研制工作能绝对保密,他们得前往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开展工作。
那时刚新婚不久的黄旭华,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妻子,带着团队登上了辽宁葫芦岛。
打那以后,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就成了黄旭华与外界、和家人沟通联系的唯一途径。
道阻且长,到了葫芦岛之后,黄旭华才真切地体会到了“白手起家”的艰难滋味。
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了极为严格的技术封锁,我国的核潜艇研究几乎就是从零起步的。
别说是实际操作经验了,就连团队里的人,都没有一个亲眼见过核潜艇长啥样的。
好在运气还不算太差,有人从国外带回来了两只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科研团队看到这两个玩具,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一样,靠着对这两个儿童玩具的钻研,硬是找到了可行的比例数据。
但研制过程依旧举步维艰,简陋的实验室里,没有先进的计算机来处理海量的数据,那一方小小的算盘便成了他们最得力的“助手”。
不仅如此,由于没有成熟的设计可供参考,他们只能一次次地反复试验。
堆积如山的草稿纸、布满划痕的试验模型,还有那被汗水浸湿又晾干的工作服,都记录着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
然而,黄旭华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他大胆提出采用水滴线型艇体设计。
终于,历经13年的艰苦卓绝奋斗,黄旭华最终证明了这一设计的先进性。
它不仅有效降低了潜艇在水下的阻力,还极大地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和机动性。
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也由此如蛟龙般破水而出。
在为国家事业默默奉献的漫长岁月里,黄旭华对父母始终怀着深深的内疚之情。
1957年他回老家过春节,临走时母亲拉着他,叮嘱他要经常回来看看。
黄旭华看着母亲日渐苍老的面容,心中满是酸楚,他重重地点头答应了下来。
可谁能想到,从1957年到1986年,黄旭华始终未再归家,这一别,竟是整整三十年。
父母多次写信来询问他在北京那边的情况,问他究竟在哪个单位上班,做什么工作。
可出于保密的需要,黄旭华只能狠下心来,闭口不答,将对家人的思念、愧疚全都深埋心底。
因为担心父母的生活,每年春节的时候,黄旭华都会把自己辛苦积攒了一年的钱寄给家人。
然而,父亲并不清楚儿子的苦衷,每次收到钱后,总是生气地把钱给退回去。
他的姐姐也写信来责怪他,说他是“越大越不懂事”。
面对家人的这些误解,黄旭华只是默默地承受着,随后便继续全身心地投入到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当中。
他把对家人的爱,一起融入到了对国家、对整个民族的大爱之中。
后来,黄旭华的父亲因为脑梗到北京看病,一家人焦急万分,四处寻找他。
可除了那个145号信箱外,根本没有其他任何联系方式。
等半年后黄旭华收到信时,父亲却已去世多日。
这个噩耗如同一把利刃,狠狠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与家人的关系也因此一度跌入谷底。
直到1987年,黄旭华的母亲看到了一篇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母亲看着文章,泪水模糊了双眼,她终于知晓了自己“不孝”儿子沉默三十年的秘密。
价值的迷失
与家人的误会解开后,黄旭华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核潜艇事业中。
直到退休后,他依然心系核潜艇事业。
他每周都会准时到719所指导工作,为年轻一代的科研人员答疑解惑。
不仅如此,黄旭华还将自己所获得的1100万元奖金,毫不犹豫地捐赠给国防科研事业。
他也常常回到母校交大看望师生,还在母校设立了“黄旭华奖学金”。
如今,交大校园里那条以“旭华”命名的道路,以及专门设立的“旭华班”,都承载着母校对他的敬重与纪念。
它们时刻提醒着师生们要铭记黄旭华院士的事迹,传承他的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然而,令人心寒的是,在黄旭华院士这样的民族脊梁逝世之时,与娱乐明星逝世所引发的社会关注度却形成了鲜明对比。
近期,大S因染上流感并发肺炎,病逝日本。
消息一经传出,瞬间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迅速被相关话题霸占,热度居高不下。
从她的演艺生涯回顾,到私人生活细节,甚至连其骨灰回台的消息以及包机价格等极为私人的细节,都受到了大众的聚焦和热议。
粉丝们悲痛欲绝,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
线下也有不少人自发组织纪念活动,整个社会仿佛都沉浸在一种因娱乐明星逝世而带来的悲痛氛围之中。
大S作为娱乐圈的知名艺人,在演艺生涯中确实给观众带来过一些影视作品,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她的离世让喜爱她的粉丝感到难过,这是人之常情。
但对比黄旭华院士为国家核潜艇事业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贡献,两者所受到的关注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这一现象,着实揭开了当下社会部分人群价值导向的偏差问题。
过度关注娱乐明星,而对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英雄模范们,却缺乏足够的重视。
甚至,鲜少有人去深入了解他们的事迹和精神。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的社会急需重新审视关注点,将更多目光投向英雄模范们。
我们要明白,追星需理智,绝不能让浮躁的心态,模糊了对国家有重大贡献之人的认知。
结语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娱乐文化确实占据了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关注娱乐明星来获取一些轻松和消遣,这本无可厚非。但我们绝不能让这种娱乐化的浪潮淹没了对英雄模范的敬重与铭记,不能让过度追星的浮躁心态模糊了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真正有重大贡献之人的认知。全社会应当从这样的现象中警醒过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关注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像黄旭华院士这样的英雄模范们。
【参考文献】
央视新闻-2025-02-10——《今天,再送黄老一程!黄旭华院士遗体送别仪式举行》
人民日报-2025-02-10——《今天,送别黄旭华院士!让我们再读一次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