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南渡与南北融合,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重心的南移

五千年史鉴 2023-02-28 21:12:41
引言

隋唐二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最为繁盛昌荣的朝代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而又灿烂的一笔。

隋唐之时,中国的整体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唐朝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北方,北方不仅人口众多,农工业发达,而且历朝历代的国都大多都在中原乃至北部,可是唐朝时期衣冠南渡,完成了经济的偏移。

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步转向南方,为后世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改变,直至今日,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

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唐朝初期北方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可是唐朝末年,藩政割据,安史之乱爆发后,人口却普遍南移,在南方开垦了大量荒地,并滞留南部,没有北归。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朝时期究竟发生了何事?经济重心为何会南移?这次衣冠南渡带来了什么?

安史之乱爆发,百姓苦不堪言,流民逃窜,经济中心自发向南偏移

安史之乱之前,中国一共经历过两次统一时期,第一次是五胡乱华,第二次是南北朝,这两次统一既给国家带来了战乱,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大唐王朝建国后便将国都定在了长安,经过李唐王朝数十年的经营,唐朝成为了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

也奠定了政治、经济重心全在北部的基本格局,可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却改变了这一切。

李隆基刚刚接过皇权登基的时候,是一位非常勤政爱民的皇帝,他注重吏治,发展农业,使得唐朝迎来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但是可惜的是,他喜好音乐,沉迷女色,晚年之时爱上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沉溺在了温柔乡中。

懒政怠政,不问世事,使得小人当道,给了安禄山之类的奸臣有了可乘之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政治日益腐败,奢靡之风盛行,为后期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彼时,深得皇帝信任的安禄山身兼三大兵镇,独掌军政大权,引来了杨国忠的记恨,两人在交缠的过程中激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引发了安禄山后期的叛变。

安禄山为人极其狡诈,擅长溜须拍马,每当安禄山在杨贵妃身旁作伴之时,总能听到贵妃的笑声。

安禄山当年叛变之时已经攻城拔寨,诛杀了大批军民了,听到战报的唐玄宗根本就没将此事放在心上。

他认为安禄山是不可能背叛他的,所谓的战乱不过是有心之人在造谣罢了。

安禄山与史思明起兵造反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连攻下多座城池,并命主力军队进攻洛阳、潼关,直指国都。

于天宝十五年六月侵占了长安城,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乱成为了大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部关系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个伟大而又辉煌的王朝,就这样走向了没落。

安史之乱的主战场基本都在北方战场,持续多年的战乱使得北方社会经济遭到巨大的破坏,尤其是河南一带更是受害严重。

史书记载,

安史之乱爆发后,北部地区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各方军阀势力更迭,伤害了大量无辜之人,一时之间,中原地区尸横遍野,土地荒芜,生产凋敝,民不聊生。

后梁为了阻止李存勖的进攻,竟然三掘黄河大堤,使得水灾泛滥,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朱温更是视人命如草芥,他为了一己私欲,曾强制让十多万民夫在城外修筑土山,工程将完之时,他居然将大部分百姓杀死直接埋入土中,并在攻克城池的过程中多次伤害无辜军民。

自唐中叶以后到五代十国,中华大地受战乱之灾极其严重,使得社会经济残破不堪,各方势力在互相征伐的过程中不仅草菅人命,而且还增加赋税,敲诈搜刮勒索百姓之财,使人民不堪承受。

北部地区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战乱基本集中在北部,较为安定的南方成为了众人的避难之所,南部地区的当权者为发展军事政治实力,采用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经济迅速恢复。

北部的百姓为了躲避战乱,逃脱杀戮,大批逃往南方,形成了一场空前的难民潮。

在小农经济社会,人口便等同于生产力,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直接开垦了南方的大量荒地,使人口分布更加均匀。

而且还为南方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为南方的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在大批难民向南逃窜的过程中,北方的经济实力被大大削弱,经济陷入了长时间的停滞,在北部衰弱,南部发展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重心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南方。

经济重心南迁不仅与战争息息相关,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自古以来,北方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部的商品和粮食也逐渐进入了饱和状态,经济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扩大市场,而打开南方市场,发展南方城市,就是经济发展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在人口、农业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

唐朝经济重心逐步南移既体现在人口数量上,也体现在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上。

中国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小农经济社会,而农业的发展则与人口的多少息息相关,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人口大批南移,改变了北方人口远高于南方人口的格局。

在人口南迁的过程中,北方人口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局面。

而南方则发展的日益蓬勃,大批百姓跑到南方之后,为南方带去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和体制,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人们不仅在江南地区成功的开发了圩田,变山林为耕地,增加了土地利用率,而且还利用江南水多的特点,总结了诸多有经济价值的植物。

使得经济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南方农业不断发展,农作物的分布也产生了巨大变化。

粟和麦是唐朝的主要农作物,安史之乱之前,南方以种植麦子为主,而北方则广泛种植粟。

安史之乱后,北方的粟的大量下降,南方的麦子、水稻成为了中国粮食的主要来源,产量高居农业生产第一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南方百姓为了提高土地有效利用率,大力开发新的水田,使得南方主要农作物迅速增长。

南方农民大量运用蚕砂、豆类和动物粪便当做肥料提升了土地的质量,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南方的农耕轮作制也从一年丰收两次过渡到了一年丰收三次。

大量百姓到达南方之后,不仅广泛种植农作物,增加粮食产量,而且还种植了大量茶叶之类的经济作物。

唐朝前期,江南地区的茶叶种植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唐代后期,南方地区却出现了大量的茶园,在江南茶农的培育下,茶叶种植水平明显提高,促进了南方经济作物的发展。

《四时纂要》当中多次提到过唐朝江南农业的发展状况,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得南部地区的粮食产量种植技术,种植作物种类和产物品质均得到了提高,带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唐朝经济中心的南移对后世意义深远,改变了中国的格局,带来了诸多启示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百姓最关心的就是衣食住行和土地的收成,而安史之乱的爆发则伤到了国之根本,民之根本。

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北部地区带来了沉痛的灾难,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急需逃到一片净土当中,远离战争的侵扰。

而南方便提供了这样一处净土,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唐朝末年的百姓来说是就是一场救赎。

其二,经济重心的南移解决了诸多社会矛盾、资源矛盾。

北方地区长期以来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部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例如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之类的问题。

这既激化了人地矛盾,也不利于农业的发展,而南方地区自古以来就被视之为荒蛮之地。

古代官员做了错事便会被贬谪至南方,由此可见南方在世人心中一直不受人待见,而经济重心南移之后却将发展的压力由有北方落在了南方,缓和了北方开发过度的问题。

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方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经济繁荣的大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南移的过程中,还推动了柜坊和飞钱的发展普及,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经济中心的南移对于交通贸易有积极作用。

隋朝皇帝兴建大运河,打通南北之道,唐朝末年兴建水渠都加强了南北百姓的交流,南方城市在累积了一定粮食之后,频繁的与外国交往。

促进了海上运输和海上交通业的发展,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之后,南方城市一直受益到今天。

其四,改变了世人对南方的偏见。

唐朝之前,朝廷众官大多来自于北方,经济中心的难移改变了南方多荒芜的刻板印象,培育了大量南方人才,导致人才教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改变了北方黄河流域一枝独秀的格局。

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南迁,使得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为广泛的接触,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

南方在完成经济重心南移之后逐渐脱离原始状态,不断发展,后来居上,对中国之后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过程中,政治中心也出现了南移,例如南朝在建康建立都城,南宋杭州建立都城就印证了这一点。

唐朝经济重心南移也为当今社会带来了诸多启示,翻开史书,我们会发现经济重心的每一次偏移都是由战乱之地向稳定之地转移的。

这说明政治稳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动荡的社会环境只会破坏社会生产力,摧毁经济发展成果。

经济中心的南移为如今的西部开发也提供了借鉴建议,我们必须认识到,要想谈经济发展,必须要掌握先进的劳动力,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

我们在开发西部资源提升西部经济的过程中也要严防不法分子的破坏,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充实西部的劳动力和人才,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之间的协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资料:

1.《资治通鉴》

2.《史记》

3.《后唐书》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