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天暖和,老话“一九不见雪”,有啥预兆呢?答案来了

星辰漫舞梦逍遥 2024-12-30 14:43:46

导语:一九天暖和,老话“一九不见雪”,有啥预兆呢?答案来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九天”已经过半了,你那边的天气怎么样?降没降温,下没下雪呢?

从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开始“数九寒天”了,但并没有感觉到寒冷,反而有些偏暖,即便来了冷空气,也是非常短暂的,并且,冷空气过后,气温没有继续下降,反而比之前更暖和了。

冷空气退却后,副热带高压会迅速掌控大局,届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在温暖的天气中迎来2025年!

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暖意更加明显。比如,我国华南的大部分区域,气温会持续往上窜,最高温度说不定能超过22℃,有的地方甚至可能逼近25℃,这个温度那是冬天该有的,明显是早春才有的温度。

除了华南地区以外,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会迎来浓浓的暖意,最高气温普遍会在12-15℃左右,一扫之前寒冷的感觉。

另外,本该随着“数九天”的深入而更加冷的北方地区,却没有继续降温,反而比往年这时候比起来,还是要暖个3℃左右。比如,我国东北、华北的大部分地方,气温就有明显上升。

总体来说,今年“一九天”期间天气是比较暖和的,老话讲“干冬湿年”,那么,今年“一九天”暖和,有啥预兆呢?下面来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预判的!

所谓的“干冬湿年”指的是,如果冬至期间天气晴朗,比较暖和的话,那么就预示到了春节期间大概率会下雨,意味着气温偏低,有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

反之,如果冬至期间降水天气比较多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春节期间将以晴朗温暖的天气为主,意味着春天回暖早,有利于作物返青生长和早春作物按时播种。

那么,这种“一九天”偏暖和情况,有啥预兆呢?下面这几句农谚里有答案:

一、头九不见雪,九九如六月

这里说的“头九”,指的是从冬至开始计算“数九寒天”中的第一个“九天”。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古人通过长期的记录和观察发现,如果“头九”期间天气暖和,没有下雪的天气出现,那么就往往预示着来年“九九”时间会异常暖和,如同到了农历六月一样。

要知道,每年的农历六月几乎都是进入“数伏”了,“九九”像伏天一样炎热,说明整个冬天都是偏暖的,出现了暖冬的现象。

在冬季,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导致气温忽冷忽热,这是一种季节性变化是正常的气候现象。但是,冬天里出现了异常温暖的天气,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危害就比较大了,在民间有“该冷不冷,难成年景”的讲法。

二、一九不见雪,难有好收成

这句农谚的意思比较直白,意思是说,如果“一九天”期间没有降雪的话,明年作物就会出现减产的情况。

这是因为,本该冷的时候不冷,该下雪的时候不下雪,一方面会使冬季干旱,不利于土壤保墒;一方面会使作物在年前生长过快,消耗养分过多,不利于来年获得丰收,像民谚“麦无二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方面,冬天暖和,降雪就会少,来年爆发病虫害和出现春旱自己“倒春寒”的几率就大,不利于作物生长和延误早春作物播种。像农谚“数九不冷,病虫得利。”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之是,“一九天”偏暖不仅导致接下来的“数九”错乱,还打乱了作物生长的节律。比如,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需要适当的低温来通过“春化阶段”,如果冬天气候不寒冷,小麦生长过快过旺,提前拨节反而易遭受低温冻害,导致来年减产。

“春化”一般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这一现象也称为“春化作用”。

冬性草本植物一般于秋季萌发,经过一段营养生长后度过寒冬,于第二年夏初开花结实。如果于春季播种,则只长茎、叶而不开花,或开花大大延迟。这是因为冬性植物需要经历一定时间的低温才能形成花芽。

此外,如果前期气温偏高、作物生长过快,后期突遇“寒潮”的天气,就会使作物遭受冻害,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给农人带来较大的损失。

古人在千百年就知道,气温的变化要遵循季节的规律。如果在“一九天”天气偏暖和以及不下雪的话,那就预兆将会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老祖宗说的“该冷不冷,难成年景;该热不热,五谷不结。”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此,大家是怎么认为的?期待您的评论,感谢阅读!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