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击后,特朗普高挂“免战牌”,和谈还会远么?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4-11 20:36:40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中方选择反制之后特朗普主动服软了。

就在昨天他在采访中突然表示:“无法想象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是什么样子”。

此前他就曾对tiktok问题屡次让步,如今他又对中国的关税反制主动服软。

尽管就在就在不久前特朗普宣布对别国暂缓90天关税,对中国依旧“不停手”,但很难让人相信他这不是“死鸭子嘴硬”。

那面对着中国的反击特朗普真的还耗得起么?这场关税战又还会持续多久?

自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发起贸易战以来,关税始终是美方最核心的施压工具。

截至2023年4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商品价值已超过5500亿美元,涵盖从半导体到服装的广泛领域。

然而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却开始在中国的反制下显露疲态。就拿最近的关税战来说,特朗普前脚叫嚣着对各国实施了对等关税政策,结果后脚就表示可以对那些不报复的国家暂停征收关税 90 天。

见状原本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东盟和欧盟火速下跪,可就在他们下跪后不久特朗普又宣布。若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将恢复高额“对等关税”。

达成什么协议?肯定是对美国有利对别国不利的协议,可以说特朗普就差把耍人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如今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就是特朗普的不确定性。

而这点我们早就看清楚了,早在TikTok事件中特朗普就将他的本性暴露无遗。

2023年4月4日,美国政府宣布将TikTok禁令推迟75天,这是自2020年以来第五次延期。

从表面上看,字节跳动获得了更多和美国谈判的时间,可实际上这是这就是特朗普首鼠两端,既怕封禁了tiktok后美国民众不乐意,又怕不封tiktok显得自己太软弱,所以只能选择拖。

而这简直和最近特朗普在关税战中的表现如出一辙,前脚叫嚣着要向各国加税,后脚就表示可以商量。

这是因为到了现在这场关税战的主权已经不在特朗普的手中了。根据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数据,特朗普对华加征的关税中,超过90%的成本最终由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承担。

以2022年为例,美国服装零售价格因关税上涨了12%,而同期中国输美商品总额却仅下降3.7%。更严峻的是,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已不可逆转。

苹果公司早在2020年就将部分AirPods生产线迁至越南;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占其全球总产量的40%。

2023年3月,中国商务部更新《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将洛克希德·马丁、雷神等美国军工企业列入制裁名单。

4月,中国海关总署暂停进口美国泰森公司的禽类产品,理由是“检疫风险”。这些措施看似零散,实则构成了一张覆盖贸易、科技、金融的立体反制网络。

以稀土为例,中国掌控着全球60%的稀土开采和85%的加工能力,而美国国防工业的F-35战机、制导导弹均依赖这些资源。

尽管美国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试图重建稀土供应链,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评估,至少需要10年才能实现关键矿产的自主可控。

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让特朗普的“脱钩”口号显得愈发空洞。也难怪特朗普会说“无法想象继续对中国加征关税是什么样子”。

而如今特朗普的反复无常也在让美国的盟友体系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当特朗普宣布对未采取报复性措施的国家暂停关税90天时,欧盟和日本选择滑跪。

可后脚他就表示若双方不能达成协议,将恢复高额“对等关税”。这种如同戏耍一般的操作正在将美国和他的盟友越推越远。

与此同时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特朗普也同样不能忽视。2023年第一季度,美国通胀率仍维持在5.8%的高位,其中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贡献了1.7个百分点。

农业州的抗议声浪日益高涨:堪萨斯州的大豆种植者因失去中国市场,累计损失超过120亿美元;阿拉巴马州的汽车工厂因钢铁关税导致成本飙升,不得不裁员15%。

就连一贯支持对华强硬的共和党内部也出现分歧,参议员卢比奥公开呼吁“重新评估关税对中小企业的冲击”。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迫使特朗普在“强硬人设”和“经济现实”之间艰难平衡。

从历史维度看,贸易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胜利。1930年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美国进口关税平均税率提高到59%,最终导致全球贸易缩水65%,并加剧了大萧条。

而1980年代美国对日本发起的半导体贸易战,虽短暂压制了东芝、日立等企业,却促使韩国三星崛起为新的行业霸主。

当下的中美博弈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美国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打压,反而加速了华为在5G专利、海思芯片领域的突破。

对TikTok的围堵,则催生了字节跳动在全球内容审核和数据本地化方面的超前布局。制裁与反制的螺旋上升,正在重塑全球科技权力的版图。

当中美贸易战步入第六个年头,一个问题开始变得愈发清晰: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用关税作为“经济核武器”是否仍具可行性?

特朗普的反复摇摆,暴露出了美国如今的困境——既无法迫使中国屈服,又难以承受长期对抗的代价。

而中国的反制策略则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从产业链调整到规则博弈,从资源管控到多边合作,每一步都直指美国政策的软肋。

这场消耗战的终点或许并不取决于谁先“认输”,而在于谁能更快适应新的全球经济规则。

当美国仍在纠结关税税率时,中国已通过“双循环”战略将内需市场扩大到6万亿美元规模。

当特朗普试图用制裁阻挠科技竞争时,中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攀升至2.5%,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论文发表量稳居全球第一。

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场贸易战能真正“打赢”,只有不断演化的利益再平衡。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更迫切的问题是:当政治博弈的代价不断转嫁到日常生活时,特朗普那所谓的“胜利”还剩下多少实际意义?

而对于中美两国,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但特朗普已经给了外界一个信号,他不再执着于通过单边主义来解决问题,也许他正在准备从新的角度,推动国际关系的重新对话。

参考资料:

0 阅读: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