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相传他是文天祥转世,没有他明朝可能早亡两百年

纵横点 2024-10-12 14:13:45

《大明风华》中明初朱家五子下线后,剧情就到了“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正统统治时期,土木堡之变业已发生,整部电视剧一直在烘托的一位名臣,也终于在这一事件中发挥出他最大的效用。当然,在真实历史中,他最被人所熟知也正是这一次巨变,那么他是谁呢,又有哪些事迹呢?

于谦有名诗《石灰吟》流传于世

圣人转世 永乐入仕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入选中学教材的著名诗篇,广大国人几乎都能背出来,此诗的广谱程度自不必言说;当然,这首诗的作者也因此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所认知,所景仰,他的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这首诗这正是他人生最真实的写照。

想必大家都能猜出来,这个人就是民族英雄、大明忠臣——于谦,这个于谦不是那个著名的相声演员,但他的事迹却被人们争相传颂,也为历代帝王将相和平民百姓所纪念。

于谦,出生于朱元璋驾崩的洪武三十一年,字廷益,号节庵,是浙江钱塘人,也就是今天的杭州人。相传,于谦出生以前,他的父亲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代忠臣、抗元英雄文天祥对他说,感念于家的供奉和忠义,因此要转世投胎,做于家的子孙。据说,于谦之所以单名一个“谦”字,也是其父取“感念投胎,谦虚恭逊”之意。这当然只是个传说,也是后人的美好想象,但据记载,于谦确实从少年时期就非常仰慕文天祥,也常年把文天祥的画像供奉在家中,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当然他后来的人生轨迹也跟文丞相极其相似,得以保家卫国,青史留名。

一代名臣、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是个自小就不同凡响的孩子,也有云游僧人为其看相,认为他将来会是一位扭转乾坤的宰相,因为少年时期的刻苦攻读,于谦在二十三岁之时,就已经进士及第,加上于家本身就是书香门第,忠良世家,因此对于于谦后来的发迹和成长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宣德平叛 造福地方

在朱瞻基当政的宣德年间,于谦终于展露了绝世的才能,宣德元年,爆发的汉王朱高煦叛乱,于谦就已经跟随宣德帝御驾亲征。在《大明风华》中,于谦中进士后,被安排跟马哈木养马以磨练意志,跟随朱棣远征漠北,这在历史上都是没有记载的。当然,他为汉王讲经,与汉王把酒言欢,汉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于谦更是戏说胡扯。因为真实历史上的于谦跟汉王可谓势不两立,汉王兵败后,慷慨激昂历数汉王罪行的人正是于谦,汉王被他骂得可是战战兢兢,瑟瑟发抖,也正是基于此,宣德帝才重用了于谦,让他做了地方官,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于谦当汉王女婿这件事,纯属子虚乌有的事。

《大明风华》剧中,于谦养马剧照

于谦是个爱民如子,特别能体察民间疾苦的好官,江西、陕西、河南、山西都有他为官的踪迹,平反了很多冤案,对于赈灾救民也是不遗余力,对于因为灾害没有收成的饥民,他能够借粮于民,保障民生,对于治理河患、修筑堤坝,他也多方造福,盗贼在他的治下也不敢轻易造次,他对于地方的治理恩威并施、策略得当,很被百姓所爱戴。

保卫北京 安定天下

于谦最被后人所称道的自然是他领导组织了北京保卫战,并一举击退瓦剌,避免了宋室南迁的悲剧,也打碎了胡虏再次入主中原的痴心妄想。正统十四年,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结果大军惨败,皇帝也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所俘虏,瓦剌进军顺利,兵锋直指北京,大明朝当时已经处于亡国倾覆的危险境地之中,于谦真可谓是“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正是他的坚持抵抗,才换来了大明王朝的转危为安,当时他力主抗战,绝不迁都,为此还得罪了后来置他于死地的主张南迁之臣徐有贞,他不畏艰难,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并且担任了兵部尚书,亲自督战,运筹帷幄,践行了忠臣之名,避免了百姓的涂炭之苦。

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

在朝廷生死攸关之际,国家一片混乱,一边是太监王振的党羽作乱,一边是群情激昂的大臣们,只要处理不好这些事,不需要瓦剌进兵,明朝内部就得先土崩瓦解,王振死党马顺和侄子被当廷打死,监国景泰帝朱祁钰都被吓得半死,如果不是于谦的安抚力陈和临危处理,后果不可想象,因此无论是在新帝那里,还是朝廷众臣那里,大家都认为于谦是股肱之臣,也都信赖他,最为倚重他。

同时,对于迎回太上皇朱祁镇,于谦也是立下大功的,如果没有于谦给景泰帝吃下皇位是稳固的定心丸,恐怕朱祁镇也得落得个跟宋徽宗、宋钦宗一样的下场,客死他乡,丧权辱国。可是正是因为他太以天下为己任,拥立和辅佐景泰帝,也为他引来了后来的杀身之祸,既得罪了原来的皇帝,又得罪了权贵小人,人生悲剧也就此注定。

名臣于谦与名将樊忠

极尽荣宠 景帝倚重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确实是于谦之功也,说其扶大厦于将倾,一点也不为过,因此于谦被加封兵部尚书,少保,总督军务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取得一定抗战成绩的前提下,仍能居安思危,不请言讲和,挫败了瓦剌的阴险图谋,坚定了军民血战到底,保家卫国的信心。

所以在景泰帝在位期间,军国大事多是听取于谦的意见,军队的调度安排也都是于谦拿主意,景泰帝对于于谦的信任可见一斑,而且皇帝还赐给他奢华的府邸,对于他的上奏几乎无有不从,即使任用某个官员,都会征询一下于谦的意见,有人弹劾于谦,景泰帝也都选择信任,为于谦立威,甚至皇帝还亲自上万岁山看竹子取汁液恩赐于谦,于谦获得的恩宠可谓无以复加。

夺门之变 含冤身死

于谦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创建了军队的团营制度,影响后世几百年,督管兵部,成绩斐然,他军事与外交手段并用,在处理军务、政务过程中,彰显了卓越的才华,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他太过刚直,在任用官员、举荐人才的时候,得罪了太多人,因此非常遭人嫉恨。

土木堡之变后,郕王朱祁钰监国,后立为景泰帝

景泰八年的正月,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爆发,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趁着景泰帝朱祁钰病重,迎回了太上皇朱祁镇,废黜了景泰帝。一朝天子一朝臣,更何况,于谦还得罪了太多人,所以即使英宗有过一时对于谦的恻隐,“谦实有功,不忍杀之”,也抵挡不住政敌徐有贞等人的谗言,更何况于谦竟然拥立别人抢自己的帝位,抢帝位的人还占了七八年的皇位,自己七八年被软禁,过得特别清苦,想到这里,英宗也难平复,因此于谦在几天之后,就跟大学士王文一起被处斩,一代忠臣于谦就这样悲壮地走完了一生。

相传,于谦被处斩,天下皆认为冤屈,天空当天都阴云密布,似乎在悲鸣,于谦被处斩的地方是他誓死保卫的北京城崇文门,他毕生守护的家园却没有给他一个好归宿,千百年来闻之不动容者很少。于谦死后,被忠义志士陈逵收敛了尸体,于谦养子于康将其葬于杭州西湖畔,后世便将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一生清廉 身后昭雪

于谦的品德谓之无可挑剔也不为过,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两袖清风”这个代指官员清廉的成语也是来源于他,相传,太监王振得势的时候,官员都巴结谄媚,给他贿赂金银,唯有于谦不为所动,有些臣僚建议于谦没有钱送点家乡土特产也可以,但于谦甩了甩衣袖说自己只有袖中清风。景泰帝在位期间,奖励给于谦的府邸、金银、玉帛之类,于谦都坚持不要,即使皇帝坚持的赏赐,于谦也只是封存,从不据为己有;别人推荐他儿子封爵,他也坚辞不受,时刻保持为官的清醒。

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重用于谦抗敌

于谦被处斩后,孙太后(《大明风华》剧中的孙若微)叹息了很多天,包括英宗本人其实都后悔了,尤其是后来又有外族入侵,皇帝更是念及于谦,可惜为时已晚,忠臣已不复再生,至于民间为于谦鸣冤的人就更多了,得民心的好官,百姓自然也没有忘记他。于谦死后,家里只有景泰帝赐给他的官袍和剑器,别无他物,清廉之名,更得其实,令人扼腕,更为叹息。

坏人总是要被清算的,害死于谦的奸党,后来没有一个有好下场的,徐有贞后来被贬官充军远方,石亨被逮捕死在狱中,曹吉祥谋逆被灭九族,这一系列的清算,无不大快人心,终于在明宪宗成化年间,于谦被平反,恢复了名誉,并昭告全国,孝宗弘治和神宗万历在位时期,也都各有追谥,以示怀念。清朝高宗乾隆年间,皇帝还为于谦赠匾“丹心抗节”,于谦身后之名,总算在其含冤而死后得到了公认,也由此得以被历代所祭祀,后世的李梦阳、王世贞、纪昀等对他都多有诗文追思。

《明史》是这样评价于谦的: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及时遘艰虞,缮兵固圉。景帝既推心置腹,谦亦忧国忘家,身系安危,志存宗社,厥功伟矣。变起夺门,祸机猝发,徐、石之徒出力而挤之死,当时莫不称冤。然有贞与亨、吉祥相继得祸,皆不旋踵。而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在明代宗景泰帝病重期间得知外面兵士作乱有人要做皇上的时候,史书记载,他曾认为是于谦要当皇帝从而发动的叛乱,每读至于此处,皆觉耐人寻味,后背凉意顿袭,古之权力,争夺血腥,真正信任从何而来?于谦一世的悲剧,或许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

一代忠臣于谦含冤而死

《大明风华》里,苏可饰演的于谦将历史上真实人物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形象刻画出来了,正如剧中所说他不爱大明朝廷,他不爱朱家江山,他心怀的是天下,他心念的是百姓,因此他不畏身死,也敢于犯颜。剧中由王学圻饰演的朱棣是个慧眼识珠的帝王,他从于谦的上疏中,看出了于谦是个不世出的人才,也是能匡扶社稷的奇伟人才,因此劳其筋骨,磨其心志,于谦也不辱使命,只是说好的不能给他高官,他蓝袍变红袍的时候,一切真的无法重来。

历史以其独特的魅力彰显着时代的印记,历史以其别样的风情彰显着生命的哲学,讲好一段历史,回味一个人物,欢迎各位条友,在评论区诉说您的看法与意见,本文系作者原创,侵权必究,谢谢!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