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过程中如何精准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状态、优化透析方案,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脑钠肽(BNP)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它不仅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脏负荷,还为透析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BNP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漫长过程。我们之前也写了一篇关于@符合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心衰诊断的NT-proBNP截断值的科普文章,大家可以结合看。
BNP的发现:从基础研究到心血管标志物
BNP(脑钠肽)最早于1988年由日本科学家Sudoh等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出来,因此得名“脑钠肽”。然而,后续研究发现,BNP主要由心脏(尤其是心室)分泌,而非大脑。BNP属于钠利尿肽家族,与人钠利尿肽(hANP)和C型钠利尿肽(CNP)共同参与体液和心血管系统的调节。

BNP的主要生理作用包括: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
促进利尿和排钠:帮助清除体内多余水分和钠离子。
抑制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减少心血管系统的过度激活。
研究发现,当心室受到压力或容量负荷增加时(如心衰或体液潴留),BNP的分泌会显著增加。BNP的这一特性使其成为评估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标志物。1990年代,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BNP的血浆浓度可以通过免疫分析法快速测定,这为BNP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尿毒症与心血管并发症:BNP应用的背景
尿毒症是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的一种状态,此时肾脏几乎完全丧失功能,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然而,尿毒症患者往往伴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高血压、左心室肥厚、心衰等。心血管疾病是尿毒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约占死亡率的40%-50%。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体液状态的快速变化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显著影响。透析前,患者常因水分和毒素堆积而出现体液超载,导致心脏负荷增加;透析后,若水分清除过多,可能导致低血压和心输出量下降。如何在透析过程中精准评估心血管状态,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90年代末,研究者开始注意到BNP在尿毒症患者中的潜在价值。由于BNP的水平与心室压力和容量负荷密切相关,它可能成为评估透析患者心血管状态的理想指标。2000年左右,首批关于BNP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研究发表,标志着BNP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的开端。
BNP在血液透析中的初步应用:探索阶段
早期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在透析前的BNP水平通常显著高于健康人群,这与体液超载和心血管负荷增加有关。透析后,随着水分和毒素的清除,BNP水平往往会下降,反映了心脏负荷的减轻。这一发现提示,BNP可能作为透析效果的监测指标。
然而,研究者很快发现,BNP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并非一帆风顺。首先,BNP的清除部分依赖肾脏,而尿毒症患者的肾功能衰竭会导致BNP的代谢减慢,血浆浓度可能受到干扰。其次,透析患者的BNP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透析器膜类型、透析时长、患者的基础心功能等等。这些复杂因素使得BNP的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NT-proBNP的引入:BNP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克服BNP检测中的局限性,研究者开始关注BNP的前体——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NP在分泌时会从其前体proBNP中裂解,生成成熟的BNP和NT-proBNP。相比BNP,NT-proBNP具有以下优势:
更长的半衰期:
NT-proBNP的半衰期约为60-120分钟,而BNP仅为20分钟,浓度更稳定。
更高的血浆浓度:
NT-proBNP的浓度通常是BNP的5-10倍,检测更灵敏。
-受肾功能影响更明确:
NT-proBNP主要通过肾脏清除,其水平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清晰,便于校正。
2000年代中期,NT-proBNP的检测技术逐渐成熟,并在尿毒症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NT-proBNP不仅能反映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容量负荷,还与患者的长期预后密切相关。例如,透析后NT-proBNP持续升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BNP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意义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BNP(包括NT-proBNP)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评估心功能和心血管风险
BNP是心室负荷的敏感指标,尿毒症患者常伴有左心室肥厚或心衰。通过监测透析前后BNP的水平,医生可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状态。例如,透析后BNP仍持续升高,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心脏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如心脏超声)或调整治疗方案。
2. 指导透析方案的优化
透析过程中,BNP的动态变化可以反映体液状态的调整是否合理。如果透析后BNP下降幅度不足,可能提示水分清除不够,干体重设置过高;反之,若BNP下降过多,可能提示水分清除过度,存在低血压风险。
3. 预测预后和风险分层
大量研究表明,透析患者的BNP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基线BNP或NT-proBNP水平较高的患者,长期预后较差。临床上,医生可以通过BNP的监测进行风险分层,识别高危患者并采取针对性干预。针对中国尿毒症的具体截断值请参考我们之前的科普文章@符合我国血液透析患者心衰诊断的NT-proBNP截断值
挑战与未来方向
尽管BNP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个体差异:
BNP的水平受年龄、性别、肥胖、肾功能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解读。
标准化问题:
不同检测平台的BNP和NT-proBNP测定值可能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参考范围。
干预效果的验证:
虽然BNP可以指导透析方案的调整,但其对患者长期预后的改善效果仍需更多前瞻性研究验证。
未来,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大数据分析的应用,BNP在血液透析中的作用有望进一步拓展。例如,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预测透析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开发新型生物标志物,与BNP联合使用,可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
BNP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经历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漫长过程。从1980年代的发现,到2000年代的初步应用,再到如今的广泛使用,BNP已经成为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帮助医生评估心功能、优化透析方案,还为患者的预后预测提供了重要信息。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了解BNP的意义,积极配合医生的监测和治疗,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