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省三河市一场商铺招牌规范化管理行动引发社会热议。记者调查发现,这场旨在提升城市形象的整治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却让不少商户陷入两难境地。
在燕郊高新区的央美大街上,多家商铺正在经历招牌"换装"阵痛。最引人注目的是知名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变色记"——其标志性的红色招牌一度被改为绿色,后又悄然恢复原色。这种反复变化让周边商户感到困惑:"到底什么颜色才符合标准?"
新开业的面包店主李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的审批经历:"第一次设计的橙红色方案被否,说太接近红色;改成米黄色才通过。"根据记者获取的《三河市广告牌匾设计引导》,红、蓝等鲜艳色彩被列入"负面清单",推荐使用浅咖、象牙白等"淡雅"色系。
这场整改给商户带来的直接冲击是经济负担。服装店主张女士算了一笔账:"新招牌花了3800元,相当于半个月营业额。"更令商户不满的是,部分整改采取"先拆后议"的方式。美容院刘店长反映:"早上来开店,发现招牌已经被拆了,连书面通知都没有。"
三河市城管部门回应称,此次整治主要针对存在安全隐患和影响市容的招牌,目前已排查3126块,完成整改1820块。对于颜色管理,相关负责人解释:"鲜艳色彩在夜间灯光下容易造成光污染,也不利于形成统一的街区风格。"
但法律界人士对此提出质疑。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周律师指出:"现行法规并未授权行政机关指定招牌颜色,这种管理方式涉嫌越权。"城市规划专家王教授建议:"城市治理应该注重引导而非强制,可以制定设计指南,但不能剥夺商户的选择权。"
这场风波折射出城市管理中的深层矛盾。一方面,统一规范确实能提升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过度干预可能抑制商业活力。记者注意到,有些商户虽然拆下旧招牌,却仍将其保留在店内,"万一政策有变"的心态相当普遍。
值得关注的是,类似争议在全国多地都有发生。去年沧州市就因统一"黑底白字"招牌引发舆论反弹。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管理经验或许值得借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给予商户更大的创意空间。
随着舆论持续发酵,三河市相关部门表示将重新评估整改方案,考虑建立更灵活的审批机制。这场关于"城市颜色"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治理智慧和法治精神的考验。如何在规范管理与商业活力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就是捞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