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对华示好遇冷,诚意缺失难获回应

水风聊国际 2025-02-23 11:17:14

近日,立陶宛高层再度释放“希望恢复对华关系”的信号,但其言行矛盾的表态让外界质疑其诚意。2月18日,立陶宛总统外交政策顾问公开抱怨称“中国对修复关系兴趣不大”,试图将中立关系困局归咎于中方。然而,回顾立方近年来的行动,这种“既要挑衅、又要合作”的姿态,显然难以赢得信任。

立陶宛新政府自2023年12月上台以来,对华政策始终呈现两面性:一方面口头表达修复关系的意愿,另一方面却在行动上持续挑衅。新总理帕卢茨卡斯在就职当日,便将中国列为“安全挑战”,并指责中俄、中白合作构成威胁。前外长兰斯伯格斯更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对华施压,威胁“中方将面临不愿看到的后果”。此外,立陶宛坚持配合美国在WTO对华发起诉讼,即便欧盟因证据不足暂停程序,立方仍鼓噪“继续对抗”。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立方在提出恢复关系时,刻意强调“不改变现有政策”,包括维持与台湾地区的非官方往来。这种“既要损害中国核心利益,又要中方接受现状”的逻辑,显然与国际关系基本准则背道而驰。

中立关系恶化的导火索是2021年立陶宛政府公然违背一个中国原则,允许台湾当局设立所谓“代表处”。面对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和警告,立方仍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中国始终以最大诚意维护双边关系,但立方不仅未反思错误,反而将中方克制视为软弱,变本加厉配合外部势力操弄涉台议题。

当前,立陶宛国内经济面临通胀高企、能源短缺等困境,其对华示好更多出于现实利益考量,而非真正尊重中方关切。若立方真心希望改善关系,理应拿出实际行动纠正错误,而非一边消费中国市场红利,一边践踏中国主权红线。

立陶宛的案例为各国提供了深刻警示:任何国家若将外交政策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终将付出沉重代价。中国始终秉持平等、相互尊重的原则与各国交往,但对于损害核心利益的行为,中方有坚定的意志和能力维护自身尊严。

中立关系的未来取决于立方是否真正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在立方尚未展现诚意与实际行动之前,中方的冷静与克制恰恰是大国责任的体现。正如历史反复证明的那样,唯有相互尊重、言行一致,才能为国际合作打开真正的希望之门。

0 阅读:8

水风聊国际

简介:目光所致皆为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