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红楼梦》作曲王立平有多牛?历时4年,独创“十三不靠”音乐

盛朋评社会 2023-02-09 20:43:02

87《红楼梦》作曲王立平

87《红楼梦》拍得经典,在于各方面的配合。电视剧是综合类的艺术形式,需要把剧本、演员、摄像、音乐等各方面融合起来才能完成。

就像王扶林导演说的那样:“这非一人之功。”

这其中有很多“幕后英雄”:

比如服装设计师史延芹,她去应聘时剧组已有设计人员,史延芹看到设计稿都是红红绿绿的,没有特色,她交出自己的设计稿赢得剧组青睐。

比如美术设计师刘宝俊,设计了很多典雅的室内和室外场景,为《红楼梦》的拍摄奠定了场景基础。

正是这些幕后工作者的努力才使87《红楼梦》成为经典。

这其中,作曲王立平的贡献尤为突出。

而当《新红楼梦》拍摄时,有人问王立平能否重新为“红楼梦”作曲,他表示了拒绝,这是为何呢?

01拒绝合作,一个人承揽下《红楼梦》的作曲

1982年,在广播电台任音乐编辑的王芝芙告诉王立平一个消息:王扶林导演正在筹拍电视剧《红楼梦》,你有没有兴趣为这部剧作曲?

听到这个消息,王立平又惊讶又激动,立即表示:我不但非常有兴趣,而且还有点迫不及待了。

从初中时王立平就读《红楼梦》,那时候他对《红楼梦》理解地不深入,就觉婆婆妈妈的,故事挺琐碎。随着年龄的增长,王立平再读《红楼梦》就慢慢理解了书中人物。

他觉得那些人物就像生活在身边一样,他们的感情显得很沉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他越对《红楼梦》理解地深入就越喜欢。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王立平早想为《红楼梦》创作一部音乐作品,但总觉得机缘未到,不知道从何处下笔。

有这样一个机会摆在眼前,王立平当然想抓住。

于是,王芝芙安排王立平与王扶林见了一面。

王扶林告诉王立平,为《红楼梦》创作音乐是一件大事,他需要与电视台领导、剧组以及红学会的同志商量一下,并且要王立平与大家见个面。王立平知道,这是剧组对他的考察。

见面会很快举行。包括红学家一共来了十几位同志。其实这次会面主要是王立平说,别的同志听。

王立平通过三个方面讲了自己的想法:

一是自己对《红楼梦》的认识。

二是关于电视剧《红楼梦》的拍摄问题,他觉得《红楼梦》与别的电视剧不同,不能单纯讲故事,而主要以“情”取胜,着力表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另外不要特意为《红楼梦》增加什么,而是充分留出空间刻画人物,从而为音乐创作留出空间。

三是关于《红楼梦》的音乐构想,基调应该是“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王立平认为,《红楼梦》的音乐既是属于故事中人物的,也属于它的创作者曹雪芹先生,也属于《红楼梦》的改编和再创作者,更属于电视机前的观众。剧中音乐应该成为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换言之,在电视剧里,音乐对刻画人物起作用,在电视剧外,能引起观众的“共情”。

王立平把对《红楼梦》以及“红楼音乐”的认知滔滔不绝地说了一下午。其间那些专家们没有发言。说实话,对于红学家而言,要谈论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版本和故事,他们是行家,但对于《红楼梦》的音乐是怎样的谁也说不清楚。

但专家们已经意识到:王立平是为《红楼梦》作曲的合适人选。

果然几天后,王扶林打电话通知王立平,剧组决定聘请他为电视剧《红楼梦》作曲!

对于王立平来说,这真是“梦想成真”了。与《红楼梦》选演员一样,作曲也是有竞争的。王立平知道还有别的作曲家参与,于是对王扶林说:

为《红楼梦》作曲不能与人合作,因为《红楼梦》突出一个“情”字,需要个人化的体验,假如为《红楼梦》作曲的是好几个人,你有这个想法,我有那个想法,创作的曲调不统一,给观众的体验就不会好。

王扶林疑惑地道:《红楼梦》是一部连续剧,有很多集,需要创作多首音乐歌曲,你一个人来得及写吗?

王立平毫不犹豫地道:“你们来得及拍我就来得及写!”

王立平拒绝与别人合作,一方面表明他很有自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麻烦:不同的作曲家假如一个写悲的,一个写喜?一个写前面一个写后面,那会显得多么混乱?

02历史4年创作,独创“十三不靠”红楼音乐,仅一首《葬花吟》就创作了1年零8个月时间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里面涉及的元素很多:豪门贵族、贩夫走卒;城市乡村、寺庙田园;三教九流、士农工商;建筑园林、烹饪饮食、文学艺术……自然也包括音乐。

以《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为例,贾宝玉梦中至“太虚幻境”,警幻仙子让他欣赏“新制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

按照警幻的说法,这些曲子十分独特:

不比尘世中所填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则,又有南北九宫之限。或咏叹一人,或感怀一事,偶成一曲,即可谱入管弦。若非个中人,不知其中之妙。

作为一部古典小说,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有很多“创新”之处,题材新颖,写作手法新颖,既如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就很有“新意”。《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对应金陵十二钗正副册里面的人物,每人有一支或二支曲子。

对于王立平来说,创作《红楼梦》音乐既有容易之处也有难度。容易处在于,曹雪芹已经写好了歌词,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对十二钗的“命运”做了很好的总结;难度在于,在曹雪芹语言文字的背后,如何创作出音乐曲调,由文字转化为声音并且与《红楼梦》的意境相匹配。

王立平进入《红楼梦》剧组后,王扶林导演就催促他尽快拿出“主题歌”来。作曲与拍摄是一样重要的,什么样的画面配什么样的曲调,或者什么样的曲调配什么样的画面,二者要结合起来。

但王立平很难下笔。一再犹豫。那时候王扶林经常给王立平打电话,问他写出来了没有。王立平常常无言以对。王扶林很有耐心,直到一年后,王立平才拿出《枉凝眉》和《序曲》交给剧组。

由此可见创作之难。

毫无疑问,难就难在曹雪芹所写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子”并非“尘世”中所听到的曲子,没有“生旦净末”、“南北九宫”的限制。

假如曹雪芹明明白白写出这些曲子是“京剧”、“昆曲”、“越剧”或者清代流行的其它曲子样式,那当然就好说了。因此,对于谱曲的人来说,虽然明知这些曲子是中华古典音乐样式的,但又不能运用“京剧”、“昆曲”或其他戏曲的音调。

为了使87《红楼梦》的音乐具备独特风格,同时也与曹雪芹原著中描述的接近,王立平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把这些音乐写成“十三不靠”式的。

王立平与陈晓旭、欧阳奋强

何谓“十三不靠”?

就是不靠戏曲、不靠民歌、不靠说唱、不靠流行歌曲、不靠艺术歌曲、不靠歌剧、也不靠近自己从前创作的音乐等等,创作出专门属于《红楼梦》的一种音乐“方言”。

惟其“十三不靠”,才能与曹雪芹的原著相匹配!

一个人承担《红楼梦》音乐,并且保证每一首曲子能达到对《红楼梦》意境的贴切表述。这的确很不容易。何况还要有“独创”、“标志感”,能让观众一听就是属于《红楼梦》的。

多年后王立平想起当年谱曲的情形还是很有感慨:

我很羡慕剧组里的编剧、导演、服装、道具,有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讲什么样的故事曹雪芹写得明白……唯独音乐,翻遍《红楼梦》没有一个音符!只有我要创作的音乐才是真正的无中生有。

《红楼梦》音乐的创作历时4年。其中的酸甜苦辣王立平心里清楚。关键的是,《红楼梦》歌曲有很多描写人物命运的,比如香菱的《叹香菱》,晴雯的《晴雯歌》,探春的《分骨肉》,描写宝黛爱情的《枉凝眉》,林黛玉的《葬花吟》……如何让音乐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是王立平经常思考的问题,写出好的音乐固然需要精湛的技术,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

这其中,《葬花吟》创作了1年零8个月时间。

“黛玉葬花”是戏曲作品经常演绎的桥段。在王立平看来,以前人们看“黛玉葬花”,多是从哭哭啼啼、悲悲切切的角度来的,虽然感人,但总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林黛玉是曹雪芹花费很大笔墨描写的一个女子,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扼腕叹息,曹雪芹十分厚爱这个人物,究其原因,就在于林黛玉不仅冰雪聪明,还非常清醒,她很明白自己的“命运”怎样,但又无力改变,活得异常沉重。所以,仅从悲切的角度无法传达曹雪芹的笔意。

有一次,王立平翻阅《红楼梦》,《葬花吟》里一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诗句映入眼帘,这首诗他早就烂熟于心,但在那一刻他忽然想到:林黛玉这哪里是低头葬花,分明是昂首问天嘛!

王立平与陈晓旭

如果说,葬花是对青春易逝的感叹,那么这句“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诗句,就是对“人生意义”的追问。这是林黛玉的一种悲鸣、呼号。因为这句诗,林黛玉的形象变得高大起来。

王立平得到这个灵感后,决定把《葬花吟》写成“天问”。为了确定自己的想法,王立平找来剧组的编剧、顾问等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结果这些专家们的第一反应是:这是对曹雪芹这首诗的准确解读!更有一些红学家认为,曹雪芹这首诗在创作过程中受过屈原的影响。

于是,在历时1年8个月后,王立平把《葬花吟》的曲子写了出来。

03精益求精:为录制歌曲,专门培养了一位歌手

对于自己创作的“红楼音乐”,王立平是很有信心的。毕竟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构思、创作。

但紧随其后的问题是:由谁来演唱?照王立平的说法:“红楼音乐”属于独创的一种“音乐方言”,现成的歌手和名家都不合适。

关键时刻他想到在长春一家工厂担任化验员的陈力。为了演唱好“红楼音乐”,王立平把陈力借调到剧组,王扶林导演还为陈力安排了一个“柳嫂”的角色,目的是帮助陈力了解剧情,深入《红楼梦》,也为了让她安心在剧组工作。

王立平与陈力(左一)等人

事实证明王立平的眼光很准,陈力很好完成了红楼梦歌曲的演唱。

多年后王立平感慨地说:

为了一部电视剧的歌曲录音,而专门定向培养一位业余歌手,还让她在摄制组工作三年,能做出这样决策的创作集体是有气度和魄力的!

这一切都说明,王立平和《红楼梦》剧组对艺术负责、精益求精的精神。

王立平与陈力

正是在各方面都保持了高标准、严要求,才有了经典的87版《红楼梦》。

04王立平为何不为《新红楼梦》创作音乐?

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总是觉得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是好的,因此艺术家们对未来总是抱着憧憬。

有人问王立平:您认为自己的哪一部作品“最好”?

王立平回答说:就像一个母亲养育了好几个孩子,让她回答“最喜欢”哪个孩子,她也没法回答。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长期酝酿的结果。

他说:“《红楼梦》音乐是我的一个难产儿,为了《红楼梦》,我实在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太多的感情,所以,我对这部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感情。”

87《红楼梦》已经播出30多年,实践证明这部作品是非常经典的。

它是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化妆、道具、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综合的结果。

这其中,音乐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没有音乐,再好的画面也烘托不出那种意境和氛围。

王立平凭借一人之力创作出“红楼音乐”,不仅在当时得到红学家的普遍好评,也得到观众的喜爱。比如有人喜欢《枉凝眉》,有人喜欢《晴雯歌》,有人喜欢《序曲》。

艺术需要创新,《红楼梦》也不例外。

当《新红楼梦》拍摄时,有网友呼吁:《新红楼梦》的配乐其实不必重新创作,只需要用王立平的音乐就行。当时有人问过王立平,会不会为《新红楼梦》重新创作音乐?

王立平表示了拒绝:“我不会再写《红楼梦》的音乐,不是不想,不是不爱,而是我在创作中已经倾尽所有,如果不能写得更好,那为什么我还要写?”

王立平说得很实在。对于2010版的《新红楼梦》,王立平也很关注。

《新红楼梦》播出后,王立平虽然没有给出直接评论,但他在一次访谈里含蓄地说道:“到2010年新版《红楼梦》出来……到这时,人们对87版《红楼梦》越来越认可,甚至将其称为经典、高峰,不可超越。”

艺术需要“对比”,一对比之下,也就看出哪一部作品堪称经典,哪一部作品是一般化的。

《新红楼梦》的音乐与87版相比,采用了类似于“聊斋”、西洋歌剧的配乐,虽然是创新,却不容易为观众接受。87版的“红楼音乐”被不断传唱,新版《红楼梦》音乐被吐槽就是一例。

05王立平: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就是在后人面前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人感到要超越没那么容易

作为一部经典,王立平认为《红楼梦》还会被不断重拍下去,也会有另外的作者重新创作它的音乐。

他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辉煌和局限,所有的事只能空前不能绝后……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就是用我们的心血、智慧、勤奋筑起一道高墙,让后代即便不会望而生畏,也应该让他们感到,想要超越没有那么容易。

王立平、陈力

王立平老师说得很诚恳,也表明他的自信:要想超越87版《红楼梦》的音乐是很难的!

结语工匠精神铸就了经典

87《红楼梦》之所以经典,在于它各方面都达到了“经典”:演员选的经典,服装设计地经典,化妆师化妆地经典,音乐经典……这些“幕后”工作者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运用智慧把《红楼梦》拍好。

王扶林与王立平

87《红楼梦》的成功还在于做到了“雅俗共赏”。这不单纯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境界,艺术工作者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一方面提升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能令人们对这种艺术喜闻乐见。只有像王立平老师这样,发扬艺术的“工匠精神”才能铸就经典。

0 阅读:27

盛朋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